“业”与“余”的转换





  葛剑雄 著名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教授

  认识易中天教授有几年了,与他见面的场合都与电视有关,不是在电视节目中,就是在电视台组织的活动中,平时倒没有什么来往。所以当他成为新闻人物,媒体要我发表意见,我一直没有同意。倒不仅仅是因为熟人不便说话,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一直以为所谓“易中天现象”其实很正常,是迟早要出现的,至少不值得批评。

  易中天做的节目有人听,书有人买,能拥有那么多“易迷”,说明社会需要他,至少社会中这一部分人需要他。即使这是媒体或某方面炒作的结果,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吸引力,是他努力的结果。试问他的听众、读者和“易迷”有谁是被强迫或欺骗的吗?央视请的人不少,为什么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大的魅力?我在电视台做节目十多年了,次数或许不比他少,也在“百家讲台”讲地域文化,但只能自叹弗如,其他人大可不必心态不平衡。有人说,那是他选的题目好。那你为什么不选更好的,为什么央视不找你?

  尽管也有批评,但到目前为止,易中天做的节目是健康的,内容基本上是正确的。央视的制片人告诉过我,你面对的是普通观众,70%的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既然易中天如此受观众欢迎,说明他适应观众需要,应该充分肯定。即使有时稍显油滑,某些说法不够严谨,毕竟与“戏说”迥异,属于“正说”范围,能使观众对中国历史有更多了解。既然连戏说也属合法,易中天的正说就更不成问题。

  至于他所得(如果已经得到的话)的数百万元版税收入,都是读者自愿掏钱的,不花纳税人一分钱,政府还能收数十上百万元税。在他合法发财的同时,为社会作的贡献更大。“超女”可以发财,歌星可以发财,青春作家可以发财,“好男儿”肯定也能发财,易中天为什么发不得?《哈利·波特》、“韩流”、外国艺人可以来赚钱,本国的教授就赚不得?就是在教授中间,收入超过数百万元的人,或者比他赚得更容易的人,也并非少数,不过没有被报道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总之,社会需要各种角色,亿万民众有各种兴趣爱好,完全可以各得其所,各寻其乐,不必强求一致。易中天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既是改革开放提供的机遇,也是他自己的本领和努力,大家应该乐观其成。

  有人认为他的成功会给学术界和大学带来消极影响,起误导作用,那完全是杞人忧天。易中天讲的和写的都属普及性质,没有人当作历史学研究的新成就,他没有拿来申报学术奖或申请学位、职位,媒体也没有给他戴上“著名历史学家”、“大师”、“权威”一类桂冠,对学术界有何影响?如果担心教授或青年中有人学他的样,那更不必。能有易中天这样本领的人有几个?再说,真的“易中天”太多了,自会优胜劣汰,最后适者生存并成功,旁人不必多虑。

  有人担心他不务正业,或者认为他坏了教授形象,败了大学声誉,那也有点多管闲事。易中天是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自然有人考核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和成果。如果不符合教授标准,校方自会采取相应措施,同仁和学生也不会容忍;反之,如果他的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诒咀ㄒ当3肿乓晃唤淌谟τ械乃迹裁床荒苡凶约旱囊涤嗷疃咳绻揭欢ǖ氖焙颍敢饨耙怠庇搿坝唷弊唬蛘叽侨ハ衷诘慕淌谥拔唬ㄗ龅缡咏谀浚灿τ兴淖杂伞I虾5牡缡又鞒秩瞬芸煞苍词且缴愀鄯锘宋朗拥摹岸帘ㄈ恕毖罱貅胍彩窍妹糯笱Ы淌Τ錾恚巧欢己艹晒Α?

  当然,夸大“易中天现象”,认为他贡献如何大,如何了不得,也没有必要。不过现在并没有出现这类现象,所以我就不多讲了。

  (葛剑雄著名文化学者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