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必读经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有声阅读

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林清玄美文配乐诵读)

时间:2017-07-15 23:34:41来源:作者:点击数:
<应天书院,yzqz.cn>
  《倚天屠龙记》的电视剧在播出的时候,孩子学会了戏中的主题曲,每天上学前总是在家里哼唱。
  
  那首歌的歌词我总是听不清,只有一句话听得是清楚的:“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
  
  孩子边唱着歌边刷牙洗脸,吃过早餐就匆匆上学去了。
  
  我坐在客厅,耳边仿佛还有一句歌词在旋转:“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然后自己洗漱时看着镜子里的容颜,想着自己从前的样子,思绪就有些茫然了。
  
  相传释加牟尼中年的时候站在恒河畔,思及童年时代看恒河的情景,感怀自己年华老去,恒河依然是一样的恒河,应该也有“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的感叹吧!
  
  佛教乃是建立在人生痛苦的宗教,因此对生老病死的警醒觉察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基础。憨山大师曾说:“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正是把“生死”与“佛法”做了紧密的结合。传说唐朝百丈淮海禅师在设立“丛林清规”时,就“不立佛殿,只设法堂”,许多丛林的法堂中空无一物,只写了一个“死”字。
  
  所以,老死,实在是佛法最想要探讨和面对的课题。
  
  小乘佛法因为厌离世间的苦,因此放弃世俗一切的欲望缠缚,去寻求终极的解脱(涅磐)。大乘佛法则希望打破无明与觉悟的分别心,了悟生死与涅磐本来无二,不可能厌离生死而寻求到涅磐的安顿之地。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死名随所受身,末后心灭为死。若心灭为死者,心念念灭故皆应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灭,皆应有畏。非但畏末后心灭,亦应当畏前心尽灭。何以故?前后心灭,无差别故。”
  
  这段话翻成白话是说:死亡的意思是我们受生的身体,其中的心念灭了,这就叫死。如果心念灭了是死,那么每一个心念灭去都应该是死;如果我们害怕死亡,每一个心念的面去都应该害怕才对。不但要害怕以后心念灭的死,也应该害怕从前的心念都灭去了。这是因为前后心念的灭去并没有差别呀!
  
  如果一个人能看到龙树菩萨所说的真实意,每一个心念的线生缘灭都有生死的觉察,那么最后的“念灭”便能无畏了。
  
  龙树菩萨下结论说:
  
  “菩萨如果是思维无常,即除死畏。复次菩萨常修习空法,不应畏死。”
  
  对于生死的面对,龙树就提出“常常思维无常,就可以去除死亡的恐惧。”“常常修习一切皆空的佛法,就不会怕死。”
  
  以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见及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念念都是生灭,看到了生命无常的实相。以这种实相而认识“过去”与“未来”都是空法,愿意承担眼前的“今朝的容颜”,也就可以无畏了。
  
  “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并不可怖,今朝的心老于昨晚,或者今朝的智慧老于昨晚,就非常可怕了。
  
  死亡不是独立生活的存在,老病也不是生命的孤立事件,死亡与老病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且是极重要的部分。从反面上看,死亡使我们悲伤失落,老病让我们痛苦无奈。但是从正面来看,老病有助于我们珍惜短暂的生命,死亡也有助于我们正念的提起和超越,所以佛教净土宗并不讲究生的追寻,反而讲究正念分明,希望在临终之顷,能投生净土,“死亡”,因此不是“失去”,而是“它生”。
  
  在生活里,每一个正念的提起,趋向清净的存在,都是在往生呀!
  
  问题是,我们往往把“往生”放到临终来做,如果能在活着的时候,“念念分明,趋向净土”,则每一刻不都是光明的开始吗?
  
  “今朝的容颜老于昨晚”,不只是苍凉的歌声,也是岁月的觉察之歌,仔细地端详与倾听,也可以观见觉悟的消息。
<应天书院,yzqz.cn>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