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影视原著 > 建国大业 > |
七十二 |
|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发急电令北平各大专院校南迁,并给各校汇来了南迁的费用“应变费”。司徒雷登主办的燕京大学首先表示“不受时局动荡的影响,本校课业照旧进行”。北京大学教授会随之表示“本校决不迁校,将来亦不迁校”。紧接着,清华大学教授会做出了“不迁学校”的决定。北平艺专的校长徐悲鸿则明确表示,他本人不离开北平,北平艺专决不南迁。11月24日,教育部督学黄曾樾受教育部长朱家骅之托来到北平,鼓动如簧之舌,与各国立大学校长交换意见,最后只有东北四个大学的校长允做内迁准备。深感失望的黄曾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北平是东方唯一文化古城,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相信在贤明的军政当局保护之下,北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绝不会受到损失。并且希望人民本着爱文化艺术的心理,不要使这座文化古城受到丝毫的损失。” 在迁校不成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开始筹划“抢救”平津文化教育界名流。“抢救”的范围是四类人员:一、各院校馆所行政负责人;二、因政治关系必离者;三、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学术上有贡献者。蒋介石亲自指定国民党青年部部长陈雪屏、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曾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此事。陈雪屏飞到北平,到处游说,发急电数十个,但“未获一复”。 与此同时,中共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刘仁指示成立统一的“迎接北平解放指挥部”,加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打消人们对共产党的怀疑甚至恐惧。他对中共北平学委和各高校地下党组织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将所有的大学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争取把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教授、学者、专家全部留下来。 为了争取这些人才,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场拔河赛。 关于自己的去向,胡适也一直在想。他的得意门生吴晗告诉他,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说北平解放后,可以让胡适当北平图书馆的馆长。北大地下党一直在做他的工作,甚至通过他的同乡、牌友郑昕劝他留下来。有个亮出了中共党员身份的学生当面告诉他,昨夜延安广播电台曾对他专线广播,希望他不要走,北平解放后,将任命他为北大校长兼北平图书馆的馆长。他笑着问:“他们会用我吗?” 1948年12月上旬,胡适还泰然自若地做着他的北京大学校长。天天照常到校办公,筹备着12月17日北京大学50年校庆的各种事宜,编辑着50年校庆的纪念论文集,举办了《水经注 》的版本展览。他还委托北大工学院院长马大猷制造了一台被称为“九头鸟”的广播器,准备在校庆时向全市的教育界作广播演说。 1948年12月12日下午3点,一辆黑色的别克牌轿车驶进东厂胡同,停在胡适寓所门口。国民党大员陶希圣风尘仆仆地拜访了胡适。 陶希圣49岁,名汇曾,字希圣,湖北黄冈人。曾在复旦大学、劳动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上海法学院、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任教。1939年8月,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1941年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 》,并任《 中央日报 》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1947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 “适之先生,我是奉总统之命今天专程从南京来的,特敦请你南下。” “谢谢总统的抬爱。再过5天,就是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了。适之现在正忙于筹备校庆,忙得不可开交,”胡适指了指桌上堆积的文稿,“实在是走不开呀。” “总统让我告诉你,请你接翁文灝任行政院长,并说所有政务委员与各部会首长都由你定,他概不干涉。” “适之德薄才鲜,难当此任。” “请适之先生万勿推辞。总统很后悔他当初服从众议当了总统,而没有让你出任。后来,又没有请你出任行政院长。” 蒋介石当总统后,在国民党内部讨论行政院长人选时,他提出张群和何应钦两个人选。有人问:“为什么不提胡适之?”蒋介石说:“书生不能办事。”有人提何应钦,蒋介石说:“他要负责军事。”这样,当然就是张群了。 面对旧话的提出,胡适沉思了一会儿。 “请希圣先生转告总统,谢谢他的美意。可惜,我实在没有力量接受这个使命。” 当天晚上,胡适在日记中写道:“陶希圣从南京来,奉有使命来看我。可惜我没有力量接受这个使命。” 12月13日早晨和中午,胡适各收到一封蒋介石的电报,都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将再次派出专机云云。语气已不容他再拒绝。 当晚,胡适正在灯下写着对《 水经注 》的研究文章。 “先生,电报!”男仆老王走进来说。 “谢谢!”胡适接过电报,看了起来。 这封电报是南京政府教育部的,说次日就派一架飞机来接他,并要他偕同清华大学的陈寅恪先生一同南下。 胡适知道,这是他必须走的时候了。他当即给北大的教授汤用彤、郑天挺写了一个便笺: 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选载]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