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小百科 作者:孟德
元散曲的分期




  元散曲的分期,有二期说、三期说、四期说几种。现在比较多的说法,是二期说。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根据元钟嗣成《录鬼簿》中所记“前辈公卿大夫”,即他写此书时已经去世、他不及见到的作家约四十人划为第一期,时间大约是1201年至1300年,这是元朝尚未立国至立国之初的约一百年。以钟嗣成能见到的所谓“方今才人相知者”四十七人划为第二期,时间大约是1301年至1360年。以明永乐二十年(1422)贾仲明所编的《续录鬼簿》中所载元散曲家约五十人划为第三期。这些作家大多都是元末明初人,时间大约是1361年至1422年。

  这种划分法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有的散曲史也采用这种划分法,它们把由宋、金入元的一批作家活动的时期划为第一期,称为“元初期”,其中就包括元好问、商道、杨果、王和卿、商挺、关汉卿、庾天锡、王恽等名家。又把生于元灭金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基本上是北方籍的一批作家活动的时期划为第二期,称为“元前期”,包括马致远、郑光祖、卢挚、姚燧、冯子振、曾端等名家。这一批作家,已经有不少由北南下,生活在南宋故地。元代后期,文化重心南移,一批南方作家崛起于文坛,一批北方作家南下,文化中心从大都(今北京)南移至杭州,元曲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被划分为第三期,称“元后期”。

  这种划分的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

  所谓四期说,是近代学者以山西元散曲为例,将元散曲划分为产生期(1220年—1240年)、发展期(1240年—1300年)、高峰期(从1300年—1350年)、衰落期(1350年—1368年)。这种划分法已经引起学术界一定程度的重视。

  而所谓二期说,是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现在的文学史一般都采用这种分期法。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也采用二分法对元散曲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赤霓”E书作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