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文人中,白朴的名气是非常大的,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但这里所说的“元曲”,指的是杂剧。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都是元杂剧中的精品。
在元代,杂剧作家无一例外地也是散曲家,因为杂剧中的唱段,实际上就是散曲中的套数。但散曲家不一定是杂剧作家。
白朴(1226—1306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白华在金朝官至枢密院判,和著名文人元好问是通家之好。
白朴很小的时候,就遇到了蒙古人和金的战争。蒙古大军包围汴梁,父亲不得已抛下家人,随金哀宗北走归德。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汴梁被蒙古大军攻破,白朴姐弟和母亲失散,幸好元好问尚在城中,收留了白朴姐弟,带着他们流寓聊城。有一次,白朴染了瘟疫,命在旦夕。元好问把他抱在怀里六日六夜,终于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元好问还亲自教白朴读书,使他受到极为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先投了南宋,南宋亡后北投元朝,依附于镇守真定的史天泽。元好问路过真定,将白朴姐弟送还白华,父子失散多年,得以团聚。此后,元好问为修金史,经常到大都,也就到真定看望和教导白朴,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白朴自小受蒙古人之害,母亲也因此散失,这是白朴心灵上难以平复的创伤,所以他对元朝没有多大好感,更不愿意在元朝为官,一生以亡国遗民自居。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白朴三十六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准备任用。史天泽推荐了白朴,但白朴谢绝了,并在这一年弃家南游。
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四十一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一路所见,都是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的伤心之处,兵火洗劫,暴力统治,更激起他对元朝统治者的怨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他在金陵定居下来,“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用示雅态,以忘天下。诗词篇翰,在在有之”(王博文《天籁集·序》)。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八十一岁时,还重游扬州。此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交游甚广,与游者大多是当世名流,其中就有著名的散曲家杨果、胡祗遹、曹光辅、卢挚等。他与歌妓的关系也不错,他的《风流子》词说:“花月少年场,嬉游伴底事不能忘。杨柳送歌,暗分春色;夭桃凝笑,烂赏天香。绮筵上,酒杯金潋滟,诗卷墨淋浪。闲袅玉鞭,管弦珂里,醉携红袖,灯火夜行。”所以贾仲明在《挽词》中说他“拈花摘叶风诗性,得青楼薄倖名”。这是当时文人的生活,更是杂剧作家的生活。
白朴是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裴少俊墙头马上》是元杂剧中的精品。他的诗词文章都写得很好,有《天籁集》传世。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散曲家。他的散曲,今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数四,在元散曲家中,算是多的了。他的散曲,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述志、题情、游赏。且看他的〔仙吕·寄生草〕:
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长醉不醒,糟腌功名,醅淹兴亡,曲埋志向,所谓“但愿长醉不愿醒”,引陶渊明为同调。这首词,大概可以看作是白朴思想的总倾向。
再看他的〔双调·庆东原〕: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说得就更加直白了。
他还有几首题情曲,如〔中吕·阳春曲〕《题情》六首(录二):
慵拈粉扇闲金缕,懒酌琼浆冷玉壶。才郎一去音信疏。长叹吁,香脸泪如珠。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相思,刻画得非常形象。白朴最著名的两个杂剧《梧桐雨》和《墙头马上》,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都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魄,写这样的小词,对他来说,自然是游刃有余的。
白朴一生优游林泉,对山水自然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大自然的美景也被他融入笔端。他有一组〔越调·天净沙〕,一共八首,写春、夏、秋、冬四时景色。比如《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著名的〔越调·天净沙〕应该是受了他的影响的。
白朴还有套数四套。他是杂剧名家,写套数应该是轻车熟路,不仅结构完整,而且语言华美。比如〔仙吕·点绛唇〕中的〔混江龙〕:
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黄昏近,愁生砧杵,怨入琵琶。
白朴的散曲,风格多样,是元初期散曲作家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