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梦”笔生花 神韵悠长
作者:郭晓通
含有“梦”的选文贯穿于初中语文教材,大量穿插于记叙文、小说及诗歌等各种文体中,下面举例浅析。
一、借“梦”写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听潮》以拟人手法借“梦”写景。“海睡熟了。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作者紧紧扣住潮涨之前的“静”,以拟人手法描写了岛屿、星星和“我俩”的“梦”,来烘托、渲染万籁无声的宁静气氛,为下文描写潮涨时海的咆哮、愤怒蓄笔,使文章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桂林山水歌》在写景上避开了常见的写实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啊,是梦境啊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桂林的山水犹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让人尽情地驰骋想象,让人“想她有多美她就有多美”,从而产生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美感。
二、托“梦”抒发思想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反映了作者念念不忘少年时期抗金的战斗生活及其坚决恢复祖国河山、建功立业的壮志,可惜不被重用,一个“梦”字写出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感慨,揭示了现实生活与梦境的巨大差异,从而引出结尾句:“可怜白发生!”有力地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在《我的小桃树》中,奶奶将桃核儿赋予特殊的意义,启发了“我”追求理想、追求幸福的愿望,于是“我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这“小桃树”是“我的梦种儿”,是“我梦的精灵”,“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作者将自己的经历与桃树的经历联系起来,赞美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借“梦”写小桃树,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三、用“梦”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俗话说“说曹操,曹操到”,一语道出了曹操的性格——多疑、奸诈。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就叙述了曹操当年曾想乘权臣董卓熟睡时刺杀之,故也惧怕别人仿效学习对付自己,便言“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这显然是可笑的谎言,无异于痴人说梦。曹操为证明谎言的真实,竟不惜假戏真做,杀死近侍。“梦”醒又装模作样“厚葬之”,曹操的性格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展现,为下文“杀修”作铺垫,暗示了杨修的悲剧结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以“梦”深化文章中心,揭示主旨
《荔枝蜜》旨在借蜂喻人,赞美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和决心。为实现这个写作宗旨,作者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蜜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由“厌蜂”、“赞蜂”升华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感情达到了最高峰。“梦”使文章结构严谨,且使思想感情得以升华,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主题。
《我的老师》中的“梦里寻师”更是把学生对老师的挚爱、依恋和思念这一中心抒写到了极致,师生情谊达到了最高境界,感人至深,给人以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深刻揭示了主旨。
以上我们分析了“梦”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实际上,在一处“梦”的描写中,其作用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作用的融合。
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正处在多“梦”的季节,内心充满了美妙的幻想。因此分析鉴赏课文中的“梦”,不仅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探究它在文中的作用,提高理解课文的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