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司 诚




  比较阅读是把内容和形式上有着一定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行为。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十分重视比较阅读的训练。如初一语文第一册中的同题课文魏巍的《我的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第二册中《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第五册中《怀疑与学问》和练习题中的《学贵有疑》的比较阅读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对相关文章的优化整合,纵横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基本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把学得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把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落到实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同题材作品比较
  
  这类作品的比较阅读重点应该是对相同点的把握而激发对不同点的探寻。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让学生与《公输》进行比较阅读。首先找出两文的相同点:两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都是以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来体现人物的精神和性格。《公输》一文通过记叙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论辩,充分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曹刿论战》一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明确了两课的相同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对待战争这一点上,曹刿和墨子的做法一样吗?为什么?学生经过比较辨析,探寻出了二者的不同点: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迎战之策。因为墨子阻止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曹刿谋划的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这样的比较辨析,既使学生加深了对两篇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强化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再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可以把李贺的《南园》、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之作比较,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都饱含诗人的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杜甫和陆游的爱国忧思与个人的爱国热忱息息相关,而李贺的爱国忧思则与个人怀才不遇的苦恼分不开。
  
  二、同体裁作品比较
  
  这类作品既体现了文体的共同特点,又突显了各自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规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岳阳楼记》时,我们就可以把学过的《醉翁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满井游记》等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先理解每篇文章在选材、语言上的不同点,再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出“记”这类文体写作的共同特点: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借景抒情言志。学生具备了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再读课外类似的文章便可触类旁通。同样我们可以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体会“序”的特点和写法;把《小橘灯》、《驿路梨花》、《白杨礼赞》进行比较,深入理解“象征”手法的内涵和运用等等。
  
  三、同单元作品比较
  
  相同单元的文章可以围绕一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期获得对这些问题的完全理解和掌握。比如人教版第五册前三单元都是议论文,学生学完这些单元后,我引导他们就“论点的提出”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看这些文章的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位置怎样,有哪些共同点。学生按照要求,打破单元界限,认真比较阅读后,对论点有了以下较为全面的认识:1.论点的提出方式有三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引用名言提出论点,从故事(生活现象)中提炼出论点;2.论点的位置有三处:可以在开头,可以在结尾,也可以在中间;3.论点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鲜明、针对性强、有新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通过阅读实践获得的系统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而且会把这些知识转化成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同作家作品比较
  
  同一作家的作品我们既可以比较其相同点,也可以比较其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又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把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如梦令》与后期作品《醉花阴》比较,以体会生活际遇的变化对词人创作风格的影响;把《鱼我所欲也》与《〈孟子〉二章》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地领会这位大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其文章长于论辩、善于说理、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特点。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与他的《小石潭记》放在一起进行赏析,从而得出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相同点:都是游记体散文,同是写永州山川景物。不同点:《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全篇较少议论、抒情,写潭中鱼静态动态,都是工笔细描,刻画入微;《始得西山宴游记》更偏重于主观感受,多议论、抒情,写景也多寓意。写西山的“怪特”、“特立”,实际上是写自己的襟怀和个性。
  
  五、不同流派作品比较
  
  我们欣赏古诗词,比较阅读是常被采用的方法。这种比较,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人教版第六册第25课选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词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教学时我让学生与李清照的《醉花阴》和晏殊的《浣溪沙》进行比较,看它们在内容、情感、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知道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写的是打猎经历和军中的生活情景,风格雄浑、豪放;而李清照和晏殊的词写秋天的闺中生活和春天的园中景物,表达的是个人的离愁别绪、孤独寂寞,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这样,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词作特点便会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里,为以后学生自主解读相近的其他诗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只是常见的几种比较形式。我们说比较阅读的范围和角度是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的。随着阅读目的的千差万别,阅读的比较形式也就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形式的比较阅读,都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长期坚持,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将会逐步提高,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