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一支哀婉、执著的歌

作者:张 萍




  冯延巳是一位生活优裕,仕途顺利的词人,做过宰相。他多技艺,有词学的深厚基础,在南唐词人中颇有成就。冯词以抒情见长,委婉细腻,深沉真挚,很有感染力。
  这首词就是抒发词人执著追求、死而无悔的信念的。人生总是充满着矛盾。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一位敏感的诗人,他对现实的认识和感受,对生活的追求和态度,一定会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出来。诗言志。诗是诗人心中的歌。作为一个抒情词人,冯延巳在这首词中所抒发的,正是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感受,是他心中的歌:他的苦闷、彷徨、哀怨、希望和追求。
  此词上片五句,第一句至第三句为词人自问自答,说明思想上极端苦闷,难以排遣。“谁道闲情抛弃久”为设问句式,表现出一种“惆怅此情难寄”的郁闷和痛苦。“闲情”究竟指什么?作者并未说明,或许是指男女之恋情,或许是指政治上的失意,或许是指对现实的失望等等。五代是一个战乱纷起、军阀混战的时代,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史称“五代十国”。如果是一个醉生梦死的词人,他的“闲情”,当然是酣歌醉舞的生活,时代的痛苦与他无关;如果是一个有良知的词人,他的“闲情”,必然是与人民的苦难、时代的黑暗相关的。不管词人的“闲情”属于哪一种,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却是存在无疑的。这种对“闲情”的不能“抛弃”,正表现出了词人的执著追求。“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两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每当春天来临,词人的这种“闲情”,就与春俱来,那种怅惘失意的痛苦,就占据了他的心,使他不能解脱。此三句所表现的“闲情”之苦,颇有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致,一样深沉,一样难以解脱。接着四、五两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更进一步写他的“惆怅”之深。春天,鲜花盛放,自然界充满生机,多么美好,可是词人的心却是“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每天借酒浇愁,常常酩酊大醉。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现实如此,词人仍然沉浸在痛苦中,“病酒”,因醉酒而病。但词人全然不顾,即使身体健康受到损害,“镜里朱颜瘦”了,也在所不惜。“不辞”句为反问句,语意较强烈。这上片五句,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深沉执著,形象鲜明。
  下片亦五句,进一步抒写词人痛苦的情怀,不仅是“惆怅还依旧”,而是旧愁加上了“新愁”,陷于极端痛苦之中,无法摆脱了。如果说上片五句是词人在痛苦中的自语,在花前的闷闷独酌,那么下片五句就是词人对美好春色的责问,对冷酷现实的控诉了。第一句写景,每到春来,河边的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草色一片青翠,堤岸上的杨柳也抽出嫩芽,千万条柳丝在春风中飘舞。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但是词人的心情却与美好的春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不禁要问“河畔青芜堤上柳”,为什么自己的“新愁”却年年都有,不能解除呢?“青芜”(丛草)和“堤柳”当然不能回答。这“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两句,表达了词人悲痛欲绝的苦闷。二、三两句为设问,是词人对冷酷现实的揭露和抗争。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也是写景,交代了词人所处的空间和时间。他站立在小桥上,春寒料峭,满袖寒风,看到平齐的林梢上,一轮新月,高挂蓝天,人都归去,夜幕已笼罩了。这两句虽为写景,对上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未作回答,但寓情于景,寂寞凄苦之情尽在其中。景物描写,如果只写风花雪月而无寓意,就毫无意义。这两句的写景,妙在以不言言之。
  这首词沉痛凄凉,表现了词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坚定不移的追求,无可名状的新愁,无法排遣的惆怅,读来令人肠断。全词用了反问、设问、拟人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感情真切,情景交融,委婉深沉,清丽多彩,反映了冯延巳词的主要艺术风格。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