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儿子母亲的世界

作者:门士昌




  本文以细节刻画和巧妙的构思,使母爱这一古老的主题再一次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第一,细节描写。文章先以“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半张着嘴”、“盯着考场”这些细节来写母亲痴痴地守望。一个“贴”字写其流汗之多,而流汗如此之多,头发如此凌乱,还有“半张着嘴”这一定格的形象,正告诉人们她早已心飞考场。然后以“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比初冬的冰还薄的微笑”,写母亲对家长们劝她到树阴下的回应。一个“挤”字,写出了母亲理解了众人的善意,同时,也写出了她对儿子的挂心。接下来又以“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写出了母亲的清贫与坚忍。
  第二,衬托手法。众家长停止了树阴下的说笑,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继而又劝母亲挪到树阴下,到最后母亲一句“站到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使家长们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无需任何言语。
  第三,画龙点睛。这点睛之笔就是医生的一句话:“学生下考场了。”文章写到母亲“像摊软泥一样瘫在地上”,就已经表现了鲜明的主题,然而文章并没有就此止笔。“千呼万唤”她不醒,挂了吊针仍双眼紧闭,可真叫人揪心哪!然而谁曾想到轻轻一句话便把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一略带夸张的情节,一下子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让读者在惊讶、欣喜之余情感激荡起伏,有谁不为母爱的神奇力量而感叹呢?!
  我们再来品读“医生”前的“经验丰富”四个字,就会发现文章还以此巧妙而自然地深化了主题。告诉我们母爱是天下母亲所共有的财富。此时回望开头所写母亲的雕像,那岂止是母亲的雕像,更是一座母爱的丰碑。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看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来。因为全班三十多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神采,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被点到。然而,这次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点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儿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正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有能力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的泪水,任它打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重庆邓大林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散文》九州出版社)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