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凭借想象 再现童年趣事

作者:向明康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不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本文作者沈复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以丰富的想象力,成就了这篇情趣盎然的文章。
  这是一篇文言课文,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诵读,自然会理解。注意,朗读课文时要做到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无误;所谓“腔圆”,就是发音充分饱满。此外,还要正确划分语句的停顿,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
  课文中的一些难句,朗读停顿应作这样的处理:①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②盖/一癞虾蟆。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⑤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⑦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⑧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
  朗读停顿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得好,有助于文意的理解和表达;处理得不好,则会曲解文意。比如,若将“花台小草丛杂处”一句,在“丛”后停顿,就大错特错了。
  课文读正确、顺畅了,就要结合课文的注释,对文句进行疏通、理解。要真正理解文章的意蕴,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形式和用法。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单音词多。比如课文第一段里的“忆”,我们现在说“回忆”,“能”说“能够”,“张”说“张开”。以下段落里还有“林”说“森林”,“兽”说“野兽”,“项”说“颈项”或“脖子”,“果”说“果然”。还有“项为之强”中的“强”要读“jiāng”,是个通假字,同“僵”,是“僵硬”的意思。这是应特别注意的。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你能弄懂吗?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使之冲烟而飞鸣。③果如鹤唳云端。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⑤鞭数十,驱之别院。它们依次是“自己”、“冒着”、“鸣叫”、“白色”、“慢慢地”、“用鞭子打”的意思。其中“鞭”是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虚词的用法更灵活、更复杂,但不可怕,只要记住常见虚词的常规用法,结合上下文推断它的意思就行。如文中的“之”、“其”作代词用的例句就有:①昂首观之。代夏蚊。②必细察其纹理。指代藐小事物。③使之冲烟而飞鸣。指代蚊子。④蹲其身。指代自己。⑤观之,兴正浓。指代二虫。⑥驱之别院。指代虾蟆。本文中的“之”还有另外两种用法:①故时有物外之趣。句中的“之”为助词,相当于“的”。②心之所向。句中的“之”为助词,不译,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本课中的省略句较多。比如,{1}见二虫斗草间。即在“斗”后省略了介词“于”。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这一介词后的宾语“之(癞虾蟆)”省略了。③鞭数十。“鞭”的宾语“之”省略了。这些省略了的文字,在翻译时应该补出。
  此外,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是要注意的。比如“昂首观之”和“作青云白鹤观”,两句中的“观”意义就不相同,前者为“看”,后者是“景象、景观”之意。再如“定神细视”和“神游其中”,两句中的“神”字,前者指“精神、注意力”,后者则为“感受、想象”的意思。翻译文句时要细加辨析,才不会出错。
  请你联系上下文,试着口译下列句子:①蹲其身,使与台齐。译时先要弄清“其”的所指,“使”后省略了宾语“之”。译句应是:蹲下身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译此句,关键要正确理解“神游”和“怡然”两个词语的意思。译句应为: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③见二虫斗草间。译此句要看到,它不仅省略了动词“斗”后的宾语,而且是状语后置句。译成现代汉语,应该补上介词“在”,还要把“在草间”三字移至“斗”的前面来。正确译文为: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讲到这里,请同学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作者写了几件童年趣事(即“物外之趣”)?并试着用简练的语言予以归纳。
  只要稍加用心,你就会发现,作者在文中写了三件趣事:第一件是拟夏蚊为“群鹤舞空”;第二件是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第三件是见癞虾蟆吞食二虫,为二虫打抱不平。
  课文的阅读提示说,这几件趣事里充满了童真童趣,你能从这几件事中看出表现在哪里吗?
  对这个问题不难得到答案吧。审视三件事就可以看出其表现之所在:其一,把小的想象成大的。如把丛草当作森林,把虫蚊当作禽兽,把土疙瘩当作山峰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其二,把丑的想象成美的。如把丑陋的蚊虫比拟为白鹤,作群鹤舞空,青云白鹤。其三,把益虫想象为坏人。如癞虾蟆吞食二虫,“我”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些,都是童稚的真实感受和情趣所在。
  最后,请大家在阅读课文时,再深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研究探讨):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说:“故时有物外之趣。”课文注释“物外之趣”是指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你能具体说说对“物外之趣”的理解吗?这“物外之趣”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老师的意见是这样的,供你们研读探讨时作参考:
  物外之趣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自己头脑中创造出超过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乐趣。比如童话把弯月想象成一只小船,小孩坐在小船上轻轻摇……至于物外之趣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借助想象和联想。如本文中“夏蚊成雷——群鹤舞空”、“冲烟飞鸣——青云白鹤”、“丛草——森林”、“土砾——丘壑”。而且,这想象和联想的情状,十分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都有“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读了这篇课文后,一定引起了我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请以“童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写出我们的童年趣事,表现出我们天真烂漫的童趣童真。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