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甘于平凡和勇于展示
作者:郭俊臣 张 磊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泥土
黄淮
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
就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
还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吧,
便时时有被发现的幸福。
小诗是最讲究真实和独特的,写法上也是贵凝练而忌散乱,重含蓄而忌浅露。上面两首小诗篇幅虽短,容量却大,它的内涵是丰富的,意味是隽永的,充满了哲理的意味,给人以人生真谛的启迪。
第一首《泥土》诗的作者是“七月”派重要诗人鲁藜。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这首格言式的抒情短诗,可看成是诗人的自勉,要求自己虚怀若谷,为了大众的神圣事业甘做不为人知的铺路泥土;同时也可以说是对他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提醒人们要克服可能出现的高傲情绪,不要自视特殊,而要甘于平凡,不要总想着索取,而要多些给予。它宣扬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一种勇于牺牲小我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
诗人酷爱“泥土”的淳厚、无私、平凡,这种感情渗透到他的诗里及词汇里,赋予了诗以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全诗仅四句,却分为两节。前后两节在意思上还有一个小的转折。前者重在告诫,告诉人们不要孤芳自赏,争名夺利,陷于个人利益的泥坑之中不能自拔,以至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痛苦。后者重在劝勉,勉励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总想着索取,而要多些给予,甘做为人民大众的神圣事业铺路的泥土。“珍珠”,因为它光泽诱人,价格昂贵,所以“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诗人讥讽那些“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的人,就是在无情地鞭挞那些在民族危亡、国难日蹙之时,竟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的市侩主义者和自私、高傲的个人主义者。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所高度赞美的“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的自我献身精神。
另一首《泥土》诗的作者是现任《诗人》月刊编辑部主任的现代诗人黄淮。这首诗作于当今社会和平建设时期,在形式上和鲁藜的《泥土》诗是完全一样的,在意象上也同是借助“泥土”和“珍珠”这两种事物。但是黄淮的《泥土》却反其道而行之,转换了一个角度,采用了鲁藜诗的形式和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虽然两首诗的主旨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两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上那种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的人,因为一味地追求默默无闻,所以就免不了被人践踏。诗人借助“泥土”的形象,作了恰当的比喻,来讽喻那些只知道埋头苦干、一味蛮干、不动脑筋的人。也正因为他们只知死干,不知巧干,不紧跟时代,最终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俗话说“是金子就要发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的,不想展示自我价值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接下来,诗人用“珍珠”的形象,来告诫人们要认清形势,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及时给自己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适时地展示自己。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不要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当中要勇于自我展示,勇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草一人间,一花一世界,见微知著,小中见大,是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就形式而言,这两首诗提示我们,换个角度,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从内容来看,事物是相对的,什么是“泥土”、“珍珠”,什么是“痛苦”、“幸福”,关键是认识,是感受,是角度的差异。这两首诗都写得平易亲切,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摒弃了华丽的装饰。“珍珠”、“泥土”的比喻妥当贴切,使诗意在两者的对比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这两首诗尽管意象如此相同、语意如此对仗,但由于写作的时代背景不同,所表达的主旨以及人生态度便各不相同。
现在看来,两种人生态度对我们都有教益,我们既要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展示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