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哲理诗《远和近》解读

作者:张 萍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他是新潮诗人中的佼佼者。1986年出有诗集《黑眼睛》。顾城曾在《学诗笔记》中写道:“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一滴微小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塔松雨滴的童话给予顾城孩子式的感觉和思索,促使他用诗歌逃离现实,寻求理想;用灵动的语言、奇异的意象实现在梦幻般精神世界的自由翔舞。
  《远和近》是顾城有代表性的一首哲理小诗。只有短短的六句。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全诗暗含的是诗人对空幻、理想、自然世界的向往,对现实的、世俗的物质世界的抵触与逃离。在诗中,“你”、“我”、“云”三者构成了一种奇特的对应关系。“你”是对应的一端,一个主动者,行事的主体;“我”和“云”是对应的另一端,是被动者,是“你”观察和选择的对象,也是两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客体。“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你”在“我”和“云”之间进行选择。“我”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体存在的,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个体;而“云”是属于自然世界的,是空灵、虚无、缥缈的精神与灵魂的象征,云的高远、洁净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你”对“我”和“云”的态度则预示着“你”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权衡与选择。
  此外,在“你”和“我”之间又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诗人卞之琳有两句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一个人在成为“看”的主体的同时,又是“被看”的客体。“你”在看“我”,“我”也在感觉“你”,“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你”对“云”的近和对“我”的远实际上早已经存在,只是诗人表达这一事实,不是通过“你”的看,而是通过“我”的感觉。这样写含蓄,给人想象的空间。“你”对现实中“我”的疏远和对“云”的亲近,意味着“你”在现实与理想、生存与虚无之间最终选择的是理想与虚无。
  “远”和“近”是一对时间概念,也是一对空间概念,它们有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之分。实际距离是可以计量的,但心理距离则属于人的意识范畴,必须通过感性的把握得来。尽管“你”和“我”都是生活中的个体存在,两者的实际距离远比“你”和“云”之间要近,但因为“你”接受了“云”,“你”和“云”就变近了,“你”和“我”却变远了。诗人在把握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时,选择了心理距离这种很情绪化的东西。可以设想他在把握现实时,更愿意用感性而不是理智,更愿意执拗地去寻求他所认同的理想世界,体现他的遁世思想。
  正如顾城的父亲顾工所说,“顾城从诞生、学语到如今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怀着“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心态走进诗坛的顾城,始终都在渴求一个至纯至美、超越世俗的“童话王国”。然而他忘记了现实的存在,由此导致封闭自我,终日沉溺于自己编织的梦的王国里,不能自拔,就像作茧自缚的蚕,永远困在茧里。他的超脱使他在现实生活中节节败退,最终找不到一个可以容身的角落,于是悲剧发生了,这是他走向自灭的真正原因。
  我们欣赏诗意的空灵,欣赏诗人的多愁善感,然而我们更应该热爱质感如泥土的现实生活,把握好这“近”与“远”的距离,树立起自己的健全人格。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