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古典诗词鉴赏题分类解析

作者:华玉萍




  古典诗词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无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正因为如此,新课标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各地中考大多已将古典诗词赏析列入了考试内容,所考题型由选择判断为主转向以填空和简答为主。选材浅近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以名家名篇古诗词曲为主,所设题项体现了由词句理解到意境品味,由表达内容到表达技巧逐层推进的特点。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试题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理解诗的内容或感情
  例1: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题目。(2005泰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例2: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05河南)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的豪情壮志。
  
  解析:
  例1考查了对诗中某个词语的理解,例2则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及其诗人的思想感情。解答这类试题关键是“知人论世”,即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了解诗文名家的经历和风格,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其次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21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舞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了却君王天下事”正是他平生最大的愿望,“天下事”即“收复失地,统一中国”。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在词中词人表现了他非凡的英勇气概,也表达了他为国效命的深切意愿。参考示例: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 狩猎)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二、品味诗歌凝练、生动的语言
  例3:品读下边这首诗,按要求作答。(2005资阳)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____________。
  例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05成都)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解析: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这两题主要是推敲诗的“炼”字。解答这类题首先从关键词语着手,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从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其次是咀嚼修辞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等)的韵味。例3参考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言之有理即可)例4参考示例: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品味语言的方法是咀嚼涵泳。
  三、品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咸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例6: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2005盐城)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解析:
  写作技巧指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其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风格流派等要素。例5参考示例:“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例6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并且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即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四、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与意境
  例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题。(2005湖北黄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例8: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2)题。(山东高青)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_______,下阕写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解析: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意境美为其最重要的特点。我们要很好地欣赏古代诗歌,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想象或者联想,进行再创造,再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这两道题考查的正是再现诗歌中图景的创造能力,要注意描述与翻译的区别,描述更自由,发挥空间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这就要求我们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境,发挥想象,进而描绘出诗歌中蕴含的画面。例7参考示例:(1)望山河草木花鸟 (2)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例8参考示例:(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