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走进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作者:冯爱军




  
  ⑵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________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 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
  5.相关链接: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人的一生难免要遭受挫折,所以遭受了挫折就灰心丧气,那他就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B.只有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C.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既然不能拥有舒适的书房,宁静的夜晚,也会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洁的读书情感。
  D.我们学习,不仅要接受前人创造出来的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知识卡片:
  1.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 ),《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2.写作背景: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
  3.阿里山风光: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北,属玉山山脉支脉,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2600多米,东靠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桧、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到了阳春三月,阿里山又成为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2月至4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山上有高山博物馆,陈列着各种奇木异树;高山植物园内种有热带、温带、寒带数百种植物,游人既可饱览林海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澜的胜景,还可增加见识。
  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陈早为人所称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4.神木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树“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三、课文讲堂:
  1.主题一点通。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2.技法细分析。
  (1)移步换景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知识解析一: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常采用这种写法,如本文作者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中部城市嘉义——乘森林小火车进山——阿里山站——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的路上。”从进山到下山,行踪交代得很清楚。
  知识解析二:课文之所以能为读者展现阿里山如画的美丽风光,在于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如阿里山小火车站——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林海深处——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神木——巨大、神奇、悠久。这些富有特征的鲜明的画面,构成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的共同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体现了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
  (2)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知识解析一: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修辞、叠词等方面。就一篇文章而言,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快慢,字音的响沉,它们错杂相间,和谐流畅,就构成了声音的节奏。本文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纡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知识解析二:本文的情韵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融情于景。如上面提到的描写林区宁静的第5段,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爱意,显示了情韵美。二是托物寄情。如课文的第9段,作者于神木“巨创”中发掘丰富、深邃的内涵,把“神木”作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推而广之,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段富有音乐美的文字,非常能激发起读者的爱国之情。
  
  四、自主探究:
  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台湾同胞喜欢的《大海啊,故乡》和大陆读者喜欢的《高山青》这两首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根据这一句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4.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 )。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附阅读训练:
  
  (一)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游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整个游程中并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西湖漫笔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峥,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