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李煜《相见欢》赏读

作者:黄 勇




  赏析: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975年从一个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后,秋夜登楼,触景生情,为抒发亡国哀思而作。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这首词可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登楼所见之景。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点出了诗人的行踪:一个秋风瑟瑟的深夜,诗人孑然一身,默默无言地登上了深院中的楼台。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蕴含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所思,无可言,而是因为“独”处而无人共言,这就暗示了作者身为阶下囚,言行不得自由的孤苦处境;默默“无言”亦可理解为把满腔愁“言”埋于心底,这就更可想见诗人忧郁之深。显然,首句为全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了一层凄凉暗淡的底色。二、三句写词人登楼后独赏深院秋景:仰望天空,一轮残月;俯视地面,“寂寞梧桐”更显得愁上添愁。在这俯仰之间,多少哀愁涌上诗人心头——身为亡国之君,自己不正像那幽闭在清秋深院的梧桐一样,孤苦寂寞、没有自由吗?此处一“锁”字更显传神。秋色秋景,如何能“锁”?乃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上片三句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愁自现,下面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下阕四句,点破题旨,直抒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为离愁所苦,这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表达得贴切自然,特征鲜明。此处比喻之妙有二:首先,词人以“丝”与“思”谐音来比喻相思、愁思。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也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有感触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其次,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离宫辞庙之苦痛,对“三千里地山河”、“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故国的回首,又怎能忍心剪断呢?只能是剪剪停停,剪而不断啊!这就将诗人那种牵肠挂肚、不胜烦扰的苦衷和想摆脱又挥之不去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至此,诗人的苦情一发而不可收,推至高潮:“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句是整首词的感情聚焦点,它准确强烈地传达出了诗人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不尽悲哀,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在写作手法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紊乱之丝设喻,化虚为实,使无形之愁可视化,这种充分调动想象力借物喻情的笔法值得我们借鉴。李煜在另一首《虞美人》中以水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来令人柔肠寸断。这些笔法告诉我们:只要正确运用比喻手法化虚为实承载自己不易表达的真情实感,就可能写出叩开读者心扉的佳作来。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