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捡起少年生活的五彩贝壳

作者:郭俊臣 张 磊




  少年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活泼好动,激情飞扬;少年充满希望,充满活力,昂扬向上,意气风发。少年生活丰富多彩,犹如大海边的五彩的贝壳。下面所选的几篇文章都很好地展现了少年生活的美好时光,能够勾起人们对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们不妨也拿起手中的笔,记下生活中这绚丽的一笔,把它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永久珍藏。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拔毒,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赏读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子,更好奇,更追求刺激,敢于冒险。本文以灵动的文字,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童真无价。同时又表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主题:人应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和谐相处。
  
  小 鱼
  鲍尔吉·原野
  
  我被父母允许使用铅笔的时候,约5岁。为此大为兴奋,这种半截木棍并露出黑尖的东西,是另一种语言。胡乱画出的一些线条,使自己佩服自己,而且挥之不去。开始不知画什么,就弄心电图似的乱画,享受到怀素那种乐趣。但很快觉得单调。这时看我姐写字,十分嫉妒。我想所有未及上学的孩子看哥哥姐姐写字,都有过这种嫉妒。这是集愤懑、无奈于一身的焦虑。
  后来我姐教我画小鱼,纾解了我的不安。小鱼是一笔画成的。从尾巴开始,沿弧线向前,在鱼嘴的地方转折向后,然后一竖,就是尾巴。如图,记住,鱼头一律是向左面,这就是向前,我姐就是这么教的。如果比较灵慧的话,可在鱼身画上瓦片似的鱼鳞,鱼尾由横线罗列而成。
  这下完了,我终于找到以铅笔表达边界的方法,画小鱼。我站在炕上,把小鱼一条接一条地从炕沿边的白墙上画到窗户边上,它们像箭头,一个跟着一个前进,永不掉头。接着画它们腹下的第二排,然后是第三排。鱼群在离我们家炕边三尺高的墙上庄严进军,比黄海或加勒比海汛期的鱼儿都要多。当你相信鱼的真实性之后,就无法怀疑墙乃是大海。多么宽广的大海啊。我常常坐在被垛上注视鱼群前进,为它们的气势所打动。然后,再使被垛这面墙也布满鱼群,当然它们是向另一个方向行进的。
  我们家的鱼,在那个时期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桌子上,杂志上,包括箱子盖内侧的木板上,都布满栩栩如生的小鱼,它们甚至钻进了我爸皮鞋的鞋垫上。我记得有一本好看的书,大开本彩印精装,叫《辉煌的十年》,记录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的盛绩。照片上铜花四溅,或女人穿彩裙结队而笑,羊群低头吃草。这本书所有的空白处,都被我画上了小鱼,极大弥补了内蒙古水产业的不足,正所谓年年有余。殊不知,此书是我爸借来写稿子用的,他一翻竟大吃一惊。他把书对着我妈一页一页翻开,绝望地说:“看,这怎么退还?”又翻一页,“怎么还。”我妈眼里分明带着笑意,但装作沉重地摇头。我爸问:“谁教他画鱼的?”不用说,我姐挨了一顿严厉的斥责。
  描摹一种形象,对孩子来说,是第一次对客观世界进行表达,也是第一次抽象。在这之前,孩子脑中的外界映象太多,而他倾吐的太少。一进一出,心脑平衡,人与世界也得到平衡,不然我也不能画那么多的鱼,不比别人更能理解原始人为什么在艰苦的环境中,于跳跃的火光下在石壁上画岩画。一个不会写字又急于表达对世界看法的人,大约如此。而岩画留给我们的信息,并不是画上的鹿或狼,而是画画的人曾经在世上寂寞地活过。
  
  赏读
  被父母允许开始用铅笔,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兴奋,姐姐教“我”画鱼更是大大地激发了“我”的热情。本文以风趣生动的语言回忆了画鱼的趣事,娓娓道来,很兴奋、很陶醉。
  
  摸螺丝
  佚 名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对螺丝那样的喜欢。
  记得小时候,生活在遍地是池塘的村庄里。清风送爽的日子,总会挽着裤腿与一群小伙伴去小池塘边摸螺丝。一大帮人又闹又玩的,现在想来总让我开怀大笑。那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带上一个盛螺丝的小篮子——竹子编的为主,轻轻巧巧的模样。摸到一个螺丝就会告诉同伴,好像找到了宝贝一般。有时候,旁边的伙伴还会搞怪,趁你在认真地摸螺丝的时候,把那双手往你篮里捞,眼睛是贼溜溜地转,满脸捉弄的表情。捞到几个还会向身后或是旁边的伙伴挥挥手中的螺丝以示得逞。但过不了一会儿就会被发现了,因为我们的螺丝摸到一个就会数上一个,自己有几个差不多都可以数得到。当然,后面又是一段吵吵闹闹的场面,螺丝还是会物归原主的。
  因为池塘很多,我们也不会总在一个池塘里摸,有时候会一连走过五六个池塘,再由大一点的、有经验的伙伴指点哪个池塘的螺丝大与多。我们如果一遇到哪个池塘抽完水准备捕鱼,我们就会结伴而行,去那个池塘捡螺丝。那时候如果遇到有大的池塘,我们经常会分区、分块地进行。最后还会比谁捡的多。有时候,快要回家了,发现有的伙伴篮子里的货不多,那多的那位就会毫不犹豫地给少的那位。
  其实我们摸螺丝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很爱吃,只是一大帮伙伴在一起,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分享成果,那过程是很开心的。我们只要每天往家里带一碗螺丝就够了,有时甚至摸到了也全把它分给那家真的爱吃的。
  现在细想起来,我的螺丝情节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吧。
  现在每每吃着螺丝,我就会吃得津津有味,并且总要把炒了的螺丝吃得一个不剩。
  啊……螺丝,梦回那无数次摸螺丝的场面。
  
  赏读
  小时侯那摸螺丝的情景,至今还使人魂牵梦绕。是啊!多么活泼的孩子,多么有趣的事情,多么美好的回忆!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少年的美好时光,成功地记录了成长的足迹。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