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苏轼《黠鼠》导读
作者:叶绍康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①,拊②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③中空,嘐嘐聱④聱,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⑤也。”
(选自《历代寓言小品》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注释:
①啮(niè):咬。②拊(fǔ):拍,敲。③橐(tuó):口袋。④嘐(x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鼠咬物声。⑤黠(xiá):狡猾。
译文:
苏子夜里坐在家中,有一只老鼠正在咬东西,拍打几下床几,声音便停止了。过了一会儿又发出声音,(我)叫童子用蜡烛照了照,发现一只袋儿空着,吱吱唧唧的声音就从那儿发出的。
(我)说:“唉,这老鼠被闭在袋里不得逃脱呀!”
打开袋儿看了看,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照着搜了搜,发现袋中有只死老鼠。
童子惊讶地说:“这老鼠刚才还在咬东西,却怎么很快就死了呢?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闹鬼吗?”
翻过袋儿把老鼠倒了出来,老鼠一落地就跑掉了。即使是手脚很快的人,也拿它没办法。
苏子感叹道:“奇怪呀!这只老鼠也够狡猾的。”
题解:
据说这是作者少年时代所写的一篇短文。其故事十分简单:一只老鼠陷于绝境,以装死趁人不备而溜之大吉。然而,就是这样一则简单的故事,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妙趣横生。文章先写老鼠作声引人。苏子“夜坐”时,“有鼠方啮”,未见鼠影,却先闻它“嘐嘐聱聱”之声。“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老鼠似乎在与人相逗,其机警、狡猾,初显端倪。于是“童子烛之”,而橐中空空,唧唧吱吱之声却又发于此。那么老鼠藏在何处呢?这不能不在人们心头添上几分疑惑。次写老鼠装死骗人。等到打开口袋,又“寂无所有”,“举烛而索”,才发现一只死鼠。“方啮”却又“遽死”,变化如此神速,的确超出人的意料之外,足见鼠的狡黠。再写老鼠逃生恼人。口袋一旦翻过来,老鼠终于露出原形,“堕地而走”。其动作敏捷令人措手不及。苏子在惊叹之中,不免流露出几分无奈。
总之,短文紧扣一个“黠”字,随着事情的曲折变化,逐层点染,步步相扣,充分展示了鼠装死逃生的狡黠。同时也反映作者对鼠狡猾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才被鼠“遽死”的假象所迷惑。所以,苏子反思此事,特地把“惟多学而识之”作为一条人生经验写出来警示后人。另外,短文语言简练,状形摹声,神形毕肖,趣生其间,耐人寻味。
阅读思考:
1.老鼠装死的目的是什么?
2.“异哉!是鼠之黠也。”苏子这句话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老鼠装死,是为了麻痹人,让人放松警惕,以便逃生。2.表达了苏子的惊异之感,突出了老鼠的狡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