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感恩

作者:周俊根




  生活中的我们,大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平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老师及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习以为常。渐渐地,我们不知什么是感动,更不知什么是感恩。请品读这几篇与“感恩”有关的文章,希望你能从中找回感动,常存感恩之心。
  13岁的时候,他到河里游泳。那河很宽,初学的孩子都在边上扑腾。水里有一些木桩,他只能抱着浅水处的木桩玩水。有一次,也许是自以为会了一点,忽想尝尝水深处的滋味。两根木桩相隔不过三四步,他估摸凭自己的这点本领可以过去。便吸足了气,猛地一蹬,向那根木桩扑去。谁知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他一下子不着边际,立刻沉了下去,咕噜咕噜呛了几口水,脑子里满是灭顶的恐怖。正在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了他的膀子,把他拉回到原来的地方。他双脚落了地,张大嘴巴,猛吸一口气。睁开眼,只见一个二十几岁的大人说了一句:“那边蛮深的。”还来不及感谢,那人就游开了。他远远望着他,非常感激,心想:要不是他,今天没命了!
  而今,他已经是花甲老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没法忘记这件事,时常想起那个人,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他。
  去年春节,他的手机收到一个短信,非常热情地感谢他的“教育和帮助”,措词质朴而真挚。他看号码,十分生疏,便一再问对方尊姓大名,那人却始终不愿留名。他搜遍脑海,也记不起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他觉得这个“无名氏”的感谢特别难能可贵。他没有想到,也有人在默默地感他这个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普通教师的“恩”。
  在生活中,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太多了。经常心存感恩之念会使我们的灵魂更加纯净。无意中为人做了好事或做了好事又无所萦怀的人,自然是值得称道的;而真正懂得感恩之人似乎更不容易。“曲突徙薪”的故事中,能够遵从“客”的意见而避免了火灾,又把功劳记在“客”的身上的人恐怕不多。1916年,张伯苓先生应邀到沈阳讲学,他的“中国不亡吾辈在”一语惊四座,强烈地触动了台下听众中16岁的纨绔子弟张学良的心,对他起到了振聋发聩、指点迷津的作用。以致后者把前者认作终身之师,多少年之后还口口声声“予之有今日,张校长—言之力也”;晚年解除幽禁之后,张学良还说自己青年时代受张伯苓先生影响最大。在这里,张伯苓自然不愧一代著名教育家,而同样值得留传青史的,似乎也应有心存感恩的张学良。
  (2005年9月18日《杨子晚报》)
  
  品读
  
  文章先从“他”的两件事说起:一件事是其少年时游泳被人搭救,对此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法忘记这件事,时常想起那个人,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他”;另一件事是“无名氏”“感他这个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的普通教师的‘恩”’。由此作者引发议论——“在生活中,值得我们感恩的事情太多了”,“经常心存感恩之念会使我们的灵魂更加纯净”.并表明自己的观——“无意中为人做了好事或做了好事又无所萦怀的人,自然是值得称 道的;而真正懂得感恩之人似乎更不容易。”最后举“曲突徙薪”和张学良感恩张伯苓的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通 过叙事和议论,意在告诉人们要“常存感恩之心”。
  
  阅读思考:
  1.文中第一段的画线句“他远远望着他,非常感激”中,两个“他”各指谁?“非常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2.他为什么觉得这个“无名氏”的感谢特别难能可贵?
  3.文中哪一事例照应了“无意中为人做了好事或做了好事又无所萦怀的人是值得称道的”的观点?
  4.文中说明“真正懂得感恩之人似乎更不容易”这一观点的事例是什么?
  5.试说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案提示:
  1.第一个“他”指落水的少年,第二个“他”指救少年的二十几岁的大人。“非常感激”的原因是自己被别人救了。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不留名、事情可能很小、事情过去的时间长等角度回答。
  3.“无名氏”的感谢,他搜遍脑海,也记不起自己做了什么好事。
  4.“曲突徙薪”和张学良感恩张伯苓的故事。
  5.常存感恩之心。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西方一些国家的传统节日“感恩节”。感恩节的由来要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1621年间的冬天,一艘木制帆船满载102名不堪忍受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航行66天,历尽艰险,抵达美洲的英属殖民地普利茅斯。他们饥寒交迫,到春天时仅存活下来50多人。后来,在当地印第安人的热情帮助下,移民们辛勤耕作,终于获得大丰收。于是他们将欢庆丰收的那一天定为感谢上帝的日子。
  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美国独立后,1863年林肯总统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每逢这一天,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到教堂做祈祷,举行化装游行,全家欢聚一堂,品尝美味火鸡……这个节日后来逐渐传到了西方其他的国家。
  节日的由来虽是感谢上帝的恩赐,但感恩是一种心情,一种意识,一种品质,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我国没有感恩节,但我们若心怀慈善,可把每一天都看作感恩节。清晨,天还没亮,清洁工已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送奶工人把牛奶送到了家门口,早点店工人从午夜就开始忙碌,下夜班的职工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新的一天开始了,看着那些行色匆匆去上班的人流,你不该认为他们只是为自己挣钱糊口,应当看到他们自觉不自觉都在为社会做奉献。因此,人不仅应对生身父母、兄弟姊妹、师长、朋友心存感恩,而且对大自然,对天地万物,对国家社会,乃至周围所有人都应怀有感激之心。
  大都市居民对广大农民工更应怀着感激之情。那些冒着严寒酷暑总在露天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他们为城市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而自己却栖身于简陋的工棚中。再说装修工人吧,他们终日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儿,夜晚歇息在对人体有害的各种材料堆里。当他们把房子装修得焕然一新后,又背着铺盖到另一个工地去……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德,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不仅儿童、青少年需要培养,任何一个人都应当具备。心存感恩,一想到大自然,就会珍惜生态环境不要被破坏,关心大气和水源别被污染;心存感恩,一想到赐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孝敬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心存感恩,一想到提供自己衣食住行的广大劳动者,就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感恩之心能使人时时感到愉悦与温馨。尽管社会上还有贪污腐败、偷盗抢劫、贩毒走私等等丑恶现象,但你不会一叶障目,对你来说世界总是光明的,生活总是美好的。心存感恩,你自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才能知足常乐,少些怨气与烦恼,心灵便获得平静与安宁。人人都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拥有更多的善意与爱心,更多的和谐与公正。
  (2005年12月7日《天津者年时报》)
  文章从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感恩节说起,联想到我国没有感恩节,提出我们若心怀慈善,可把每一天都看作感恩节的想法,并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人不仅应对生身父母、兄弟姊妹、师长、朋友心存感恩,而且对大自然,对天地万物,对国家社会,乃至周围所有人都应怀有感激之心。结尾一句——“人人都以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