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一字妙用 全文生辉

作者:孙春广 于伟伟




  读了许多游历名山大川的佳作之后,再读张抗抗的《下三叠泉》,颇有惊为天人的感觉。文章没有一丝赘语,用笔也是点到即止,不过区区八百多字,却将三叠泉的妙境写得淋漓尽致,可谓游记中的佳品。其中一字妙用,是本文成功的关键,这个字就是“下”字。
  
  一、题目中的“下”
  题目《下三叠泉》,“下”与“三叠泉”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景观的名字叫“下三叠泉”,及至读完全文后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下”是一个动作,“下”的对象是“三叠泉”,下与景观相结合,使人带着探奇、解疑的心理去读,这个新奇的题目吸引了读者。
  
  二、线索中的“下”
  题目《下三叠泉》即是本文的线索。何谓线索?打个比方,就是串起粒粒珍珠形成项链的一条红线。以一个“下”字领起下文,作者写到了参差不齐的石级、突兀嶙峋的峭壁、飞泻迸溅的瀑布、密密的林间和飘忽不定的雾气,随着“下”字,作者移步换景地点染了这些景物,用笔不多却抓住了各处景物的特点,呈现给读者的是与实景相吻合的迷离美、含蓄美,使读者读后欲罢不能,非要多读几遍或去亲自看看,方可撩开这美景的神秘面纱。
  
  三、写景角度中的“下”
  “下”决定了写景时是向下走所看到的,我们以往接触过很多作品,大多写的是在向上攀爬中的景物,及至登上巅峰便会抒发类似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辛弃疾的“满眼风光北固楼”的感慨。本文作者在向下的过程中,从上到下依次写到了山、林、雾、泉,它悖逆了我们惯常的思维习惯,代之以向下的角度,这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四、主题中的“下”
  作者由向下参观景物引发出了走下坡路的感慨,“我仰望这银练,觉得自己渺小了……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险陡的一段下坡路,站在峡谷涧底才会得到的”。经历“之”字形险峻的石级及至到达却只能远观,这怎能不引起游客气喘吁吁地咒骂?文中说“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作者在写景之余清楚地告诉我们:要看到好风景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同样生活中要想取得成功有所收获,就必须有毅力,经受住挫折、战胜困难,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五、首尾中的“下”
  文章开头“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以一个“下”字总领了下文,结尾“如果想原路回去,便一直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则以一个“上”字收束,同样的一段路程却一上一下,下得艰辛,上得轻松,只因险阻已过,成功的喜悦在鼓舞自己。以往我们也看过一些文章的首尾照应方式:由歌曲始到歌曲终、由诗词始到诗词终……首尾是相通的,而本文首尾是反照应,首尾形成了反差。
  佳句非天成,妙字偶得之,张抗抗《下三叠泉》的成功与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扎实的写作功底是分不开的,希望大家多读名家作品。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