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中考语文探究试题解题指导及专项训练

作者:张秀德 孟令乾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来了。作为检测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探究试题,也悄悄地登上了中考语文的试卷,并成为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面对这种新颖而又难度较大的试题,我们只有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才能在考试时应付自如。
  下面结合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探究题,分析一下探究试题的解题步骤。
  阅读《最美的眼神》一文和下面的两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八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
  材料二: 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也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最美的眼神》因原文较长而省略,其主要内容是:其老师用鼓励、公正、慈爱等最美丽的眼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要做好上面的探究题,一般要经过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细读材料,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仔细认真地阅读所给材料,从现象入手,剖析材料,弄清楚各自所表达的内容,然后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所提供材料的内容要点。材料一主要谈了两点:①老师对随意抽取的学生特别厚爱。②被抽取的学生成绩提高快,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材料二也主要谈了两点:③新调来的老师能“预测”孩子的未来。④小村被称为“大学村”。
  第二步:求同存异,整合内容要点。
  找出材料所概括的内容要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然后把内容要点整合在一起。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①和③具有相同点,可以整合在一起;②和④有相同点,可以整合在一起。
  第三步:总结归类,提炼探究结果。
  把整合在一起的内容要点进行甄别、筛选,把相同点加以合并,保留不同点,总结归类,进而提炼出探究结果,即:如果教育者能把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语言、表情、行动等)施加给学生,学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能力迁移训练:
  1.(2003年常州市中考探究题)伊拉克战争以美军控制伊首都巴格达而告终。但战争初期美军曾遇伊军顽强抵抗,一度在巴格达城外受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摆出了一副要与美军在城内决一死战的架势。对此,各国媒体纷纷认为美军的“速胜论”遭到了挫败,有的媒体甚至干脆把巴格达称之为“萨达姆格勒”。(人名加“格勒”是苏联给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不涉及战争的性质,仅就媒体对战况的预测,说出“萨达姆格勒”的含义。
  材料一: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北方集团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后,侵入列宁格勒郊外苏芬界河拉一带。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宁格勒被围872天。德军参战兵力有四个集团军、一个装甲集团群和部分空军。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困斗争,终于挫败德军封锁,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220千米~280千米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军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目标。7月17日,德军集中100万优势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内,苏联军民和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次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等全军覆没,损失官兵近150万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好些年前在西藏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已成凤毛麟角了。
  材料二:藏羚羊为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带。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机警,常出没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材料三:近几年来,武警官兵为保护可可西里生态环境打响了艰苦的保卫战……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成群结队,不时向过路车鸣叫相迎,挥蹄致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下面有关材料,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材料一: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材料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
  材料三: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能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恳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材料四: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森林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沙秃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
  材料一: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材料二: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3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对文章第④段的理解,你能发现方塘与松树有什么共性?写出你探究的结果。(不超过20个字)
  (题中所提到的文章即《半亩方塘》,全文此处从略。其第④段的内容为:她不知道灌溉了多少庄稼,也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她只记得那挑了一担谷的人在塘边洗过几次脸,耕田的人来洗过几次脚。如果人们在冬天为她挖一次淤泥,她更会感激不尽,春天那淤泥会催青一地的青草,夏天塘里会长出美味的菱角,冬天也会奉献出玉臂似的藕)
  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选自陶铸《松树的风格》)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