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也谈诗歌赏析

作者:朱正连




  诗歌赏析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几乎成为各地中考的必考内容,鉴于此,本文就诗歌赏析谈点自己的见解。
  诗歌赏析应体现在两个层面:欣赏和鉴赏。它们的差别在于:欣赏的层次低一些——读一首诗歌觉得写得好,知道好在哪里;鉴赏的层次高一些——不只是觉得好,还能说出为什么好,即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先谈诗歌欣赏。
  如何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整体阅读,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立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所在。我们欣赏诗歌,首先就要弄懂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这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如何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或者说这么多的诗歌我们怎么分得清、记得住哪些有不一样的思想感情呢?综合运用以下方法,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
  
  1.看诗歌标题,初探诗人的情感表现。
  不少诗歌的题目就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诗题中含有“送别”字样的,往往表现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有些诗题一眼就可以看出表现何种情感。比如《春夜喜雨》中,一个“喜”字就把诗人的内心感受表露无疑。再如《钱塘湖春行》,在春天里游湖踏青,能不欣喜?所以,读诗先得好好读诗题,这有助于你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人个性,深入理解诗人的情志抒发。
  我们都懂“诗言志”,“志”是什么?“志”是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抱负、志向、理想、情怀等等,这个“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虽然同一个诗歌流派里的诗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于创作风格、创作背景,甚至于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的创作等,都是有其个人特点的,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而这正是我们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参考点。比如陶渊明崇尚自然,向往自由,不想受拘束,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过隐居生活。《归园田居》、《饮酒》就是反映了这种心态。同属豪放派诗人的苏轼和辛弃疾,也不可能只是一个“豪放”之词就能概括的。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也有很大差别。
  
  3.巧借关键词,分类理解记忆。
  诗歌众多,思想感情复杂,给我们记忆带来不便。我们可借助关键词进行概括,将表达相似情感的诗歌归为一类。比如:
  关键词:
  忧国忧民——《泊秦淮》、《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理想壮志——《行路难》、《望岳》、《登飞来峰》、《观沧海》、《己亥杂诗》等。
  喜悦赞美——《钱塘湖春行》、《西江月》、《秋词》、《如梦令》等。
  离愁思乡——《相见欢》、《夜雨寄北》、《秋思》、《黄鹤楼》、《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等。
  友情惜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揭露同情——《石壕吏》、《卖炭翁》、《山坡羊》、《观刈麦》等。
  悲愤凄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
  用一些简短的关键词语来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后,理解记忆也就不难了。在回答具体问题时,只要围绕关键词语组织语言就行了。
  
  二、熟悉类别,感知诗歌的内容
  
  欣赏诗歌起码要读懂诗歌写些什么内容,诗歌的内容又由于诗歌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所以,准确感知诗歌内容就要熟悉诗歌的类别。
  叙事诗要知道所写的是什么事,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看懂所写之事和诗人情感抒发之间的关系。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叙写了一件以烧炭谋生的老人被宫市掠夺的事。通过烧炭老人这一形象,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老人的同情,对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痛恨与批判。而《琵琶行》一诗中,虽然叙述的是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但也有对作者自己命运的联想,有对妇女的同情,对社会的控诉,更有同病相怜的感伤。
  咏史类诗要知道诗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诗人咏史一方面往往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抒写个人的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借古伤今,对现实表示不满。咏史诗内容一般比较深刻,初中阅读材料涉及不多,只是个别诗作有相关内容。比如杜牧的《江南村绝句》,从字面上看全是写景,实际上却蕴含诗人怀古讽今的情怀——风景依旧,寺院尚存,而笃信佛教的南朝统治早已灭亡,同样信佛的唐王朝是不是应该吸取点教训呢?诗人在怀古中含蓄地表达了忧国之情。诗人的另一首《泊秦淮》也是这样,借商女唱亡国之音,怀古伤时,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送别诗常在写景中表达对友人的关怀、依恋之情。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对雪景的描写来衬托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们看到的雪越大,天越冷,越能感知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不舍之情。
  写景类诗歌要明白诗人借景抒情的特点,这样的诗歌很多。生活中花花草草这样的小景,往往是愉悦欣喜情感的抒发;高山大海这样的巍峨壮阔之景,通常是诗人理想志向的寄托。比如杜甫的《望岳》,泰山的高大神秀,正是为诗人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作陪衬。
  诗歌的分类并不绝对,我们只要基本熟悉其类别特点,对帮助我们感知诗歌内容就有作用。
  
  三、理解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
  
  欣赏诗歌,不能一点不懂意象。何谓意象?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个人感情不是直接流露的,诗人也不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强加于读者(可能没哪个诗人在吟诗时先要考虑别人怎么理解自己的感情)。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讲究的都是含蓄。
  以下几种常见意象的含义应该记住:
  夕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念思乡之深切。所以,诗歌中夕阳往往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比如《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就是如此。
  月——思乡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这时,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月”还表现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菊花——坚强的品性(傲霜),清高的气质,隐逸、不随流俗。比如陶渊明的诗。
  梧桐树——凄凉、悲伤、愁苦。比如李煜的《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所以,只有熟悉诗歌中的意象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倾向。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