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三张包裹单
作者:杨松儿
这个林宇宣真是不争气,把战士们千辛万苦才养活的蔬菜锄断了几根不说,竟一锄头锄到自己的小腿上,伤了半个月。1.80米的大男人竟然写信向家里诉苦。那天我接到团部的电话,说是有一张加急包裹单。要知道,除了每半月一次送淡水和食物的运输船会顺便把信件从团部带过来外,遇到有电报和包裹的情况,我们就要自己开冲锋艇去取。当我从团部同志手中接过这份包裹单时,有些哭笑不得:是林宇宣当大老板的父亲的“慰问包裹单”。我批评林宇宣,“咱们军人流血不流泪!”他脖子一梗,“这破地方没信号,不然我早就用手机了!”我一气之下,没收了他那个最新款的诺基亚手机。
人大概都是逐渐改变的。和三十几号人一起摸爬滚打几个月后,林宇宣从刚来时一副白皙文弱的模样,变成了皮肤黝黑的军营铁汉,还在团部举行的旗语比赛中夺魁。如果不是第二张包裹单,我估计自己对这个小伙子的印象也会从此改观了。
那天,台风刚刚离岛,海岛周围的水域还没有彻底平息下来,海潮声犹如隐隐的滚雷。我和战士们一起修复狼藉一片的海岛营区,个个泥猴一般。偏在这时,团部来了电话。除了询问台风情况、饮食储备外,又提了一句,“团部有你们连林宇宣的包裹单,还是加急邮递的。抓紧时间取一下。”
我找来林宇宣,“家里给你邮来什么东西?”他却一口咬定,“我不知道。”我怕耽误了他的事情,虽然修复工作人手不够,还是让几个战士和林宇宣一起开快艇把包裹取回来。几个人出发不久,台风尾巴那点儿雨不甘心似的下起来。这一下我紧张起来。这么恶劣的天气,海面上随时可能发生恶性事件的。直到3个小时后,几个人淋得落汤鸡一般,把一个三十几斤的包裹抬进屋里,我这颗心才算放下。
可当林宇宣撕开包裹时,我气得吼起来,“林宇宣,岛上伙食就是不好,你也用不着让家里空运来一箱零食吧?还让大家拼了命去取!”林宇宣张了张嘴,半天才挤出一句,“连长,你把这些吃的分给大家吧!”可没一个人肯要。有人拍了拍林宇宣的肩膀,“大少爷,自个儿慢慢享受吧!”林宇宣只是沉默地埋着头。
第二天,林宇宣找我,“连长.以后不用特意给我取包裹了。肯定没什么重要的事。”想想也是。有的战士从入伍到复员,也没收到过一张包裹单。而林宇宣来了不到半年,就“玩”了我们两次。后来,林宇宣也收到了几张电报或包裹单,都是运输船给带过来的。的确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渐渐地,大家便习惯了。但我对林宇宣的成见却根深蒂固了:城里兵到底还是娇气!
越来越频繁的台风暴雨预示着雨季的到来。这意味着,运输船来的次数会减少,两个月来不了一次也是寻常事。饮食质量下降还在其次,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生活变得越来越空洞。而通讯设备也受到台风的影响,与外界联系困难。于是,家书便弥足珍贵起来。可这一次的台风似乎不打算离开,笼罩在这片海域,害得我们差一点啃光所有的压缩饼干。
运输船是在焦急的期盼中到来的。战士们不顾还淋漓的雨丝,兴奋地冲到码头。令人惊奇的是,团长居然在船上,颤着声音问,“哪位是林宇宣同志?”他递过来一摞电报、还有两个包裹。林宇宣读着读着,便泣不成声。
原来,自从上次的包裹风波后,林宇宣便不让家里给他发电报、寄包裹了。两个月前林宇宣看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乏味,便悄悄让父亲购买各种书籍邮寄过来。而第一次那箱食物,也是他看到战友们的伙食不好,让父亲寄过来给大家解馋的。但林宇宣不知道,一个月后,他的父亲就因车祸去世了。家里曾发了很多电报,希望林宇宣能回家。一方面由于暴雨的阻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林宇宣的电报和包裹单早已不再紧张,导致林宇宣一直没有收到。临终前,林宇宣的父亲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来儿子服役的海岛看一看。而今,和几百本书一起到来的,便是林宇宣父亲的骨灰。
风还在刮,雨还在下。战士们自动排成一队,迎接着林宇宣父亲的骨灰。我看着林宇宣缓缓走向海边的背影,不禁为自己一直误解他而后悔。我慢慢打起旗语。身后的战士们也跟随着我的动作,重复着这句话:“欢迎您,我们的父亲。”
赏析
《三张包裹单》是一篇军营题材的小小说?;军营题材是大家都喜欢的题材,一方面是因为军人职责的神圣,另一方面是因为军营生活的神秘。
小小说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了一个孤岛上,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孤岛生活的艰辛:岛周围是一片茫茫大海,雨季的到来预示着越来越频繁的台风暴雨的光顾,台风暴雨过后营区常常一片狼藉:由于台风暴雨的影响,运输船来的次数少,直接导致士兵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与外界,联系难,生活枯寂,家书弥足珍贵。这些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海岛生活的苦,另一方面对刻画林宇宣这个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对主人公林宇宣的刻画,作者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而且这里的:欲扬先抑并非单调的一两处,而是层层推波助澜:小说开篇即点明“我最不爱带城里兵,因为娇气,吃不得苦,还滑头,喜欢溜须拍马。林宇宣就是这么一个城里兵”。紧接着写了一连串林宇宣的不是:见首长不敬礼先敬烟,没有军人样;不光锄坏了菜,还锄伤了自己的小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吃苦精神差,动辄向家里诉苦;调动冲锋艇取回的竟然是父亲的慰问信和零食包裹。这样大篇幅的描绘确实照应了开头的第一句话,使林宇宣给读者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这样的人怎么能来当兵呢?结尾三段笔触一转,点明了故事的原委,一切误解也迎刃而解,零食、书籍、父亲的骨灰见证了这个年轻士兵的心。读至此,林宇宣这个人物骤然高大起来,这就是新时代的兵和他伟大的父亲。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不致于单调,而是显得血肉丰满,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吸引了读者。
《三张包裹单》串起了一个年轻士兵的成长历程,颂扬了新时代军人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给读者以余味悠长的思考。
(孙春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