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如铯的绝响

作者:侯守斌




  人生沧桑,世事变幻,人从第一次疾声高哭起,就要经历这世间情感的种种。这些至真至纯的情感会让我们一次次地成长、成熟。当我们直面痛苦时,才觉得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
  友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闪动的火花,也是这篇文章审美价值的最终落脚点。而爱则是人类情感的精华。有了爱,艺术技巧就有了风骨;有了爱,灵魂就会得到洗礼和升华。李志的这篇小说就是以浓浓的友爱感召着我们,洗涤着我们的灵魂。
  作者通过一位士兵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回去找他的好友一事,塑造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的形象。战场上“子弹从头顶‘嗖嗖’飞过”,可士兵为了找回倒下的好友,竟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烘托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细读全文你就会发现。他回去找好友显然不是一时冲动的做法,他并不是不知道当时处境的危险,中尉也劝告他说:“你的朋友多半已经牺牲了,并且连你也可能会送掉性命!”但他更清楚他的好友此刻很需要他。士兵和中尉两种态度的对比也让人更深地感受到士兵的坚决。当他到战壕外的“无人区”去救回那位倒下的战友时,他也受了致命的伤,中尉说:“我告诉过你了,这不值得。你的战友已经死了,你也受了致命伤。恐怕活不长了。”可他的回答却出乎中尉,也包括很多读者的意料,“我所做的是值得的”,因为好友临死时说:“我就知道你会来。”“我就知道你会来”,一句多么简单的话!但这其中隐含了多少的等待?又蕴涵了多少的信任?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信任。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大难来临时,会有一双手拉着“我”更是一种幸福。这位士兵回去,给了他濒临死亡的好友最大的心灵慰藉。他回去了,在那样的情境下,他没有放弃他的好友,他对好友问心无愧。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谎言渐渐多时,我们仍有理由相信身边的人,并为他们赴汤蹈火。
  文章篇幅短小,情节也很简单,但写得曲折生动,使人觉得虽短但余味无穷,虽小但能小中见大,虽平常但引人入胜,引发我们无尽的思考。什么是“生死之交”?生死之交不是甜如蜜的山盟海誓,也不是双方取得成就时来锦上添花,而是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我记得有人说过“只有可以为之而死的,才能藉之而生”。小说里的士兵就用行动给“生死之交”这四个字作了最好的诠释。这篇小说用烘托、对比的手法渲染了危急的气氛,并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了其内心活动,在有限的篇幅里描绘出动人的景致,弹奏出悦耳的友爱之乐。
  朋友在人的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对着深蓝色的天幕,除了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还会用星星拼出他们微笑的样子。因为一生一世的挚友,有笑有泪的春秋,会让飘零的岁月之叶染上如花的嫣红,让衰朽的生命之弦发出如铯的绝响。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