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审美地表达创新地表达
作者:高 伟 陈庆苞
我和名著有个约会 古柏盈
天蔚蓝如洗,白云如絮,空气寂寞地在身边流淌,手指摩挲着散发着墨香的纸,静静地等待她的到来。
她来了,踏着轻快的舞步来了。她是个可爱的人。她也是随和却带一点儿倔强的人。在时空的隧道l中。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与她进行交融。在她身上留下了各自的痕迹。她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独特却到位的想法。青春的靓丽可爱与成熟的妩媚多姿造就了她的韵味。
她每次都会与我讲起,那傲慢多疑的于连,为了真爱而牺牲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纯真而无私的简·爱,那个有着如大海般胸怀的汤姆叔叔,善良却遭人遗弃的羊脂球。那些人物的一举手,一抬足被她描写得淋漓尽致,中间夹杂着一种引人深思的矛盾。
她固执,她真实,她用勇气将世界的残酷尽现眼前。她告诉我,奥勃洛摩夫蜷缩在墙角苟活着过日子,骆驼祥子从年轻热情变得消极冷漠的过程,欧也妮·葛朗台对爱情的付出却等不到回报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从优雅变得疯狂,茶花女勇敢地孤注一掷,是那么深刻,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袒露出来,触动着我心灵的深处。她从来不会理会任何人的看法,倔强得像一个孩子似的直白说出自己要说的话。
她天真,她烂漫,天真纯洁的故事总是从她的唇间吐出,美丽的睡美人,善良的灰姑娘,不幸的美人鱼,狡猾的裁缝骗子,残酷却美丽的童话揭露了世界的罪恶和善良。
她告诫我,世界是善与恶的交接点,每个事物都有它独特的一面,无论美丽与否,丑陋与否,我们都不应该去作任何的评价,任何人都没有去评价的权利。大自然将人制造出来,就是让他们证明自己的宏大和美丽,也让他们自己去制造更多矛盾,理解这个世界是多么残酷。美丽不一定是完美的,丑陋也不一定是完全的丑恶。
那些伟大的灵魂正是借着这一点,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丽世界,也用它描绘出真实的残酷。将自己经历过的每一片记忆幻化成手中的文字,将它们一遍一遍滚烫过心尖,寂寞地游走于笔尖,慢慢地浮于脑中。那些记忆如同肥皂泡一样,变成朵朵繁花如七彩织锦般绽放,在眩目地燃烧着生命。但是光华转瞬即逝,弹指间,刹那的芬芳,世界便转回黑与白的颓败荒芜。他们将心中的忧伤婉转地从心底蔓延出来,凉凉地,带着蓝色的忧郁,将记忆一片片地尽展于读者面前。
云间落下一枚缤纷的色彩。我依稀看见她遥远而温暖的笑容,伸出手,指间便有了温度。远山含晚照,近水映夕阳,她悄悄地站起身,如同树叶托起的一片落霞,迅速地滑落,影子慢慢地拉长,逐渐消失。
像初春那样淡淡凉凉的花香。像春水那样轻轻柔柔的涟漪,一种呵得人心尖微微发酸的感情,在黄昏时分轻轻地波动。
这就是我与“她”——名著的奇妙邂逅。
赏析:
写作,一言以蔽之,就是表达的艺术。
不是吗?同样一件事,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
他进去了。
这只是陈述一件事实。你可以加上动作描写:
他走近门口,朝里望了望,然后进去了。
你还可以再加上语言描写:
他走近门口一朝里望了望,问一句!“家里有人吗?”屋里有人应答:“谁啊?请进!”得到允许后,他进去了。
你还可以再加上肖像描写:
一个个子很高的男人,面容疲惫,脚步挪得很慢。他走近门口,朝里望了望,问一句:“家里有人吗?”屋里有人应答:“谁啊?请进!”得到允许后,他进去了。
你看,同样一件事,写出来的表达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区别。前者只是一句话,而后者则是写作。
与此同理:同样一个人物,你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同样一个主题。你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旁敲侧击。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情,大家都明明白白的道理,经过艺术加工就能变成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这就是写作的魅力!
读名著,不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成为我们汲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美不胜收的文本世界曾让多少人流连忘返。提倡名著阅读的文章也多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就曾专门为此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可到了古柏盈的笔下,不是直接写阅读名著的种种益处,而是用了拟人手法:我和名著有个约会。约会,多么美好、让人心跳的词语!如果不是因为题目已经告诉了我们约会的对象,真的可以激起我们美好的联想。
那么,我们是如何“约会”的呢?
“天蔚蓝如洗。白云如絮,空气寂寞地在身边流淌,手指摩挲着散发着墨香的纸。静静地等待她的到来。”
多么温馨的场面!这时候,“她来了,踏着轻快的舞步来了。”“青春的靓丽可爱与成熟的妩媚多姿造就了她的韵味。”
她是个怎样的人呢?可爱,却带一点倔强;固执,又真实;天真,又烂漫。她告诉我种种文学人物,她用勇气将世界的残酷尽现眼前,她告诉我世界的罪恶和善良,她告诉我世界的残酷和美丽……和这种人在一起。你会感觉到“一种呵得人心尖微微发酸的感情,在黄昏时分轻轻地波动”。
其实,透过美丽的外表,还原其内容,它告诉我们的无非是:
哪些名著让我爱不释手?——《红与黑》、《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汤姆叔叔的小屋》、《羊脂球》。
哪些名著对我的心灵触动最深?——《奥勃洛摩夫》、《骆驼祥子》、《欧也妮·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
哪些童话揭露了世界的罪恶和善良?——《睡美人》、《格林童话》、《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
读名著会受到哪些启发?——“世界是善与恶的交接点。每个事物都有它独特的一面”、“美丽不一定是完美的,丑陋也不一定是完全的丑恶”。
名著是如何诞生的?——“伟大的灵魂正是借着这一点,用手中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丽世界,也用它描绘出真实的残酷。”
你看,同样的内容,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原来,原文打破了陈旧的表达模式,做到了“审美地表达。创新地表达”:
一、拟人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文中提到的名著像盐溶于水一样融进全文,既避免了干巴巴的罗列,又利于与名著的灵魂对话。
二、虚拟一个约会的场景,其实也写出了读书的心境:打开书本,仿佛是欣赏一个人的“青春的靓丽可爱与成熟的妩媚多姿”:合上书本,就是欣赏一个人“如同树叶托起的一片落霞,迅速地滑落,影子慢慢地拉长,逐渐消失”般的离去。一切都这般美好!
修辞的运用无疑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下面的文章也是如此:
人生的句号(节选) 湖南益阳一考生
奶奶说:“人生是一本书,上面每一个字都是你的脚印。它是一本永远没有句号的书,只有不断追寻这个句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于是,我开始学会微笑……树林里回荡着我的笑声,池塘里也倒映着我的笑脸。可奶奶说:“孩子,你见到的还只是人生书本的序言。”
我又慢慢地开始学讲礼貌……奶奶看见我的变化。笑眯眯地说:“孩子,你翻开了人生的又一篇。可是。这还只是人生的一个顿号。”
后来,我看到一篇关于雷锋的文章,我开始学习雷锋,扶盲人过马路,给老人打扫房子,帮迷路的小孩找妈妈,把倒下的树苗扶起。奶奶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终于找到了人生的逗号!”
进入中学后,我又去学习如何珍惜友谊,用真诚的心去建起友谊的桥梁,互相分享对方的快乐,默默分担对方的忧愁。可奶奶平静地说:“这依旧是个逗号。”
回想自己这些年的变化。我理直气壮地对奶奶说:“我已经给我人生的书画上句号了吧?”奶奶说:“孩子。其实人生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需要你顽强探索、不断追求。现在你虽然没有获得句号,但赢得了可敬的感叹号!”
本文凭借新颖的比喻、深刻的立意和精巧的构思获得了满分。作者将人生比作一本书,用自己追寻人生句号的经历展开情节。从“顿号”、“逗号”到“感叹号”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思想的逐步变化与进步。人生这本无字的书让作者成长成熟,精巧富有创意的构思与富有哲理的寓意融为一体。
同学们,如果请你以“___________,你听我说”为题作文,你笔下的“你”会是谁呢?请你思考。然后拿起你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