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作者:向明康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0分)
  
  半导体
  佚 名
  我给您说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大约四十多年前电力工业区的一个村子里。
  这个村子里住着这样一对夫妇:丈夫“铜丝大伯”,出身导体世家,是良好的导电物质;妻子“磁碍子伯母”,出身非导体世家,是不导电的物质。他们一个比谁都能导电,一个比谁都不能导电,夫妻俩都有出色才能,电力工业区的一切事情都仰仗于他们夫妇的作用,所以电力工业区的领导非常看重他们,把他们作为该区的核心力量,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他物质都非常羡慕他们。
  更令人羡慕的是这对老夫妇有一个小宝贝儿,他们非常疼爱这“孩子”。他们经常争吵,说这孩子更像自己。“铜丝大伯”要给孩子取名“良导体”,“磁碍子伯母”要给孩子取名“不导体”,谁也不让谁,最后决定把孩子送到“医院”去诊断。
  医生认真听取了两人的述说,把那孩子带到一号诊室。室内温度靠冷气装置骤然下降,温度计指着零下273℃,冷得真叫人受不了。这时医生把“孩子”连接在电流计上,电流计的指针指向“0”的位置。医生说“电流不通”。“磁碍子伯母”拍着手高兴地说:“果然很像我,电流不通。”医生用透视镜检查“孩子”身体后说:“没有自由电子和空洞。”
  然后到二号诊室去了。室内非常闷热,温度计指着150℃。医生又把“孩子”连接在电流计上,电流计指针一直转到底。医生说“导电良好”。这时原本有些难过的“铜丝大伯”哈哈大笑说:“真不愧是我的孩子!”医生像刚才一样用透视镜检查后说:“自由电子和空洞多起来了。”
  最后到三号诊室去了。室内温度令人感到舒适。医生再把“孩子”连接到电流计上,电流计指针只移动了一点儿,表示电流通过比导体少得多。医生一边看着透视镜一边说:“自由电子和空洞大量减少。”
  老夫妇哭丧着脸,异口同声问道:“那么这孩子更像谁呢?”医生也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于是一、二、三号诊室的医生决定会诊,还请来其他高明的医生慎重讨论。直到深夜,一位负责医生满面笑容地递给老夫妇一张健康诊断书,说道:“衷心祝贺你们!”
  健康诊断书上写着:①特点:突出低温时像非导体,高温时像导体,普通温度时虽然没有输送电流的自由电子和空洞,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自由电子和空洞增多。②发展前途:前程远大,不可言喻。③建议:最好取名“半导体”。
  这对老夫妇知道“孩子”的特点像父母的各一半,非常高兴地同意医生建议叫孩子“半导体”,又知孩子前程远大,于是大喜而归。
  15.半导体在低温、高温、常温下各有怎样的性质和特点?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其性质和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铜丝大伯”和“磁碍子伯母”为什么经常争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医生给“孩子”取名为“半导体”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2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节选)
  钱伟长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须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工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