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作者:封义珑

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映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④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郝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⑤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为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⑥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⑦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漾,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⑧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10月)
  
  13、作者在第③~⑤段回忆了小时候充满童趣的生活。请你简要概述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第⑥~⑧段为什么要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画线句“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的深刻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B、对故乡的思念,是客居他乡之人永远的心结。
  C、作者写居住在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的朗润园,表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D、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
  
  17、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请你谈谈文人墨客对家的认识。(3分)
  材料一 柯灵在《乡土情结》的结尾说:“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
  材料二 叶圣陶在《藕与莼菜》中说:“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
  材料三 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5分)
  嫦娥奔月,13亿中国人仰望星空 鲁 宁
  ①10月24日18时05分,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飞向遥远的银河星际,为实现中国人自远古以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再次跨出扎实的一步。
  ②“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象征着历代中华儿女对自由和爱情的美好向往。“嫦娥一号”卫星,在为“月亮文化”续添新彩的同时,承载着正致力于国家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最新的自豪。吴刚捧出桂花酒,迎接嫦娥舒广袖,中国为首颗探月卫星取名“嫦娥”,向国际社会坦露中国和平开发利用太空的诚意和愿景。
  ③始发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类航天科技探索,首先是为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博弈服务的。1957年,前苏联抢发人类首颗人造地球卫星,12年后,美国人阿姆斯特朗首次踏上月球,豪迈地宣告“我的一小步,人类社会的一大步”。那个年代,东西方“冷战”刀对矛。以美苏“星球大战”所表现的大国航天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两种主义”和“两种意识形态”之争。
  ④从2003年杨利伟的宇宙飞行到登月计划分三步实施,中国并非跟在美国、俄罗斯、欧盟之后走“老路”,而是站在人类航天科技的“肩膀”上奋力追赶,在追赶中力求创新和超越。
  ⑤“嫦娥奔月”具有鲜明的政治需求:唤起国人的民族自豪、自尊和自信。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展现中国和平崛起的阶段性成果,增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分量”。
  ⑥“嫦娥奔月”具有现实的经济需求。航天工程是最具挑战性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凭借“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实现了一次波及全美主要经济、科研领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超越。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新世纪航天工程的启动和业已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的创新能力将得以相应提升。随着时间推移,其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的巨大效应将日益得到凸显。
  ⑦“嫦娥奔月”具有无须遮掩的军事需求。人类虽然已迈进全球化时代,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永远是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