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清美宁静 简约明快
作者:翟俊玉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②,一宿行人自可愁③。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④。
作者简介:
张祜(约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县)人。志气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故而纵情山水,游玩酒肆。其诗闻名于世。后归居曲阿(今江苏丹阳)。有严寿澄校编《张祜诗集》。
注释: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②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③宿: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合,当。④瓜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位于古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因为洲形如瓜,故名“瓜洲”。和西津渡隔江相对。是古代著名的渡口。
翻译:在镇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长江对岸有几点星火闪烁,那可能是瓜洲。
赏析:
这首诗是张祜漫游江南时所作,描写江上清丽夜色。是借夜景写客愁的名篇。
首句点题,轻灵妥帖,平白自然,“小山楼”既是诗人当时羁旅夜栖之所,又是诗人愁绪发端之地。
次句直抒感慨,表达诗人一夜未眠之愁情,抒情自然真切。“自可愁”三字平淡、自然,不着痕迹地引人进入真正精彩的妙境——
第三句写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诗人一宿客愁不寐的情形跃然纸上。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地将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显得那么浑成无迹。神韵天成。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显得格外明亮,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洲。”“两三星火”,用笔清婉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星火”已足矣,同时,这“两三星火”也暗示出对岸瓜洲渔民或摆渡人或其他什么人已开始起床点灯准备新的一天劳作的情形,与上句所描述的将晓未晓的情景十分吻合。诗人运思缜密,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启人想象。耐人寻味。而末句之“瓜洲”渡,又与首句“金陵津渡”遥相呼应,首尾圆合。自然浑成,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这首诗紧扣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洲等景象。以“愁”字贯穿全篇。极具萧瑟清冷的意味,充盈着无穷的愁绪。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画面鲜明,情趣盎然。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结构简约之至,明快之至。
思考: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行人“自可愁”的?
2、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分析其妙处。
3、把第四句中的“星火”换成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渔火”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行人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湖初落,隔江瓜洲,星火闪烁。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给人孤寂之感。2、第三句中“斜”字最妙。首先它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寓诗人无限愁思;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另外这“斜”字还与上句“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从而使三句和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用笔轻灵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浑然无迹。3、不好。因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句写的是近景,看得清,故能确定是渔火;而本诗“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还是灯光?正因如此,用“星火”反更惹人想象,别具朦胧美和空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