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金庸、古龙比较说

作者:曹正文




  〔导读〕
  
  金庸和古龙作为武侠小说界的大师级人物,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开辟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片新天地。然而就艺术风格而言,两人又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作者正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突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追求,从而使读者在更高层次上深化了对金庸、古龙武侠小说艺术境界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分别从小说的背景、社会环境与风俗人情的描写、结构、故事衔接、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六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二者作品的特点,展示了金庸小说重历史、重社会、重传统的风格特色,同时也凸现出古龙小说“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追求目标。此外,作者还概要介绍了二人各自的学识水平、个性特征及创作经历,通过描绘金庸的严谨谦和、博学多才和古龙的狂放孤独、激情洒脱,进一步挖掘出两者创作风格差异之所以形成的真实根源,极具说服力。
  (董雪静)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金庸则是新派武侠小说的最大成功者。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崛起,使许多武侠小说迷与评论家断言,金庸之后,武侠小说不可读了。换句话说,金庸的创作已达到了武侠小说空前绝后的顶峰。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
  可是到了70年代末期,古龙却从武侠小说作家蜂拥而起的港台文坛上脱颖而出。他起步虽晚,却在武侠天地中别开生面,另辟新径,独树一帜,他先后写出了《绝代双娇》、《侠盗楚留香》、《陆小风》,又写出了《多情剑客无情剑》、《七种武器》、《欢乐英雄》,他这种“求新求变求突破”的艺术追求,不仅高出了同辈作者诸葛青云、司马翎、曹若冰、忆文、萧逸、卧龙生、秦红、柳残阳、东方玉……而且越过了梁羽生,与金庸并驾齐驱。至古龙于八十年代中期去世,武侠小说界对他的评价已经很高。连金庸的挚友名作家倪匡也不得不感叹:“在古龙武侠小说出现之前,金庸是众人模仿的对象,但只有古龙能突破金庸的模式而另创一种新风格。他的作品构思奇特,人物性格鲜明,如陆小风、楚留香等,都相当精彩,脍炙人口,人物富有浪漫色彩和激情。”我认为,对古龙小说的这一评价,颇为中肯。于是,我想到了在探讨古龙小说艺术的同吐,有必要将金庸与古龙这两位武侠小说名家的艺术风格作一番探讨和比较。
  我以为金庸与古龙的小说,有六个大不同。
  首先,小说的背景不同。金庸的小说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新的艺术创造,他的《书剑恩仇录》写到乾隆与陈阁老,在《鹿鼎记》中写到康熙与鳌拜,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朱元璋与徐达,都是有史可查的名人,他用了三分历史七分小说的艺术手法,半真半假,假中有真。而古龙写小说,则撇开历史不谈,他设置的小说环境几乎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既驰骋想象,又合情合理。
  第二,对社会环境与风俗人情的描写不同。金庸在作景物描写时,大抵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写江南、写塞北、写少林、写武当,都有详尽具体的描绘,给人以历史知识的熏陶。而古龙写小镇、写山庄、写山峦、写流水,都是信手拈来,无中生有,尽情发挥。一个靠写实而兼以艺术加工,一个靠激情来构思理想中的社会;在金庸的小说中能领略社会风情,而古龙的小说则是人情世界的坦露。
  第三,两人小说的结构不同。金庸既摆脱了旧武侠小说陈旧的写法,又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严谨结构,因为他写过电影剧本,又不时运用西方心理描写手段,来充实结构的多层次与多视角,他的小说,放得开,收得拢,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写历史又不呆板、拘泥。《笑傲江湖》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金庸有些小说,长达五卷,有一百多万字,可自始至终主题鲜明,构思严密。可见其扎实的艺术功力。相比之下,古龙则不太讲究结构,他有意识地引入西欧文学的表现方法,一路写来,奇峰突起,设置悬念,扑朔迷离,但由于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难免有顾首不顾尾的毛病。幸亏古龙才气横溢,尽管结构上时有破绽,但由于写法新颖,想象奇特,兼有如珠妙语,也令读者大开眼界,爱不释手,自成一种武侠小说的新文体。
  第四,在故事衔接上,也各有各的高明手法。金庸依靠环环相扣的情节来组织故事;而古龙则以制造悬念来吸引读者,前者叫人越读越感受到作者的想象奇突,后者则令读者进入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天地。
  第五,在人物典型塑造上,也各有自己对艺术典型的偏爱。金庸笔下,芸芸众生,除韦小宝外,他最擅长塑造朴实无华的英雄人物,如郭靖、乔峰,都显得厚道、忠诚、大度,甚至有点鲁钝而谦恭;古龙则不同,他更善于描摹英雄人物的机智、潇洒、豪放和不拘小节,如陆小风、楚留香、李寻欢、江小鱼。相比之下,金庸写机智的人物,未免逊色;古龙笔下的铁中棠、沈浪,也不如陆小风、楚留香写得精彩而感人。
  第六,金庸与古龙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两人的语言表达上。金庸的文体,在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基础上,为之一变,他的语言老练沉着,博大精深,既成功地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语言,又融入新文艺的笔触,由于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老读者不致生厌,新读者又击掌叫好。古龙则追求武侠小说的语言欧化,他擅长写短句与分行式,对话中多警句,交代事情来龙去脉,多段落、多层次,他力求把句子写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龙在语言上的创新,当然不是说绝对成功,他的某些小说,如《天涯·明月·刀》就有过分追求散文诗的倾向,读来太雅,令读者困惑。但古龙的新文体毕竟突破了武侠小说的原有文体,并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新的语言艺术风格。
  其实,金庸、古龙作品风格的差异,说到底,是由作家本人的性格、学识而造就的。金庸,原名查良镛,他毕业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院,学的是国际法,后来又就读于东吴法学院,专攻法律,以后到《东南日报》、《大公报》当记者,编过国际新闻版和副刊,也涉足电影界,写过剧本,并用“林欢”的笔名写影评,由夏梦主演的《绝代佳人》,就是由金庸充当编剧。后来他才投身于文坛,专攻武侠小说。同时,他写得一手漂亮的言论,是家喻户晓的政论家。后来又成了《明报》的社长,并进入政界。从金庸走过的路程来看,他的经历广而学识渊博,因此,他的武侠小说,不仅显示出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根基,还因为他对儒学、佛教、电影、史学、自然科学都颇有研究,是一个博学之士,连古龙也承认,金庸的学问既深又广。相比之下,古龙走过的路比较简单,他原来是穷学生,大学毕业后不肯做教书匠。他的写作生涯很早,早在读书时就开始舞文弄墨,先写新文艺,写爱情小说,写散文,后来才因生活所迫走上武侠小说作家的道路。古龙的性格与金庸截然不同,金庸严峻、冷静、谦和,办事与创作一丝不苟;古龙则狂放、孤独、古怪,他喜欢喝酒,好寻欢作乐,但也能埋头写作,性格上的懒散与专注,使他成为小说界的奇人、怪人。毫无疑问,古龙的学识不及金庸广博精深,但由于他是一个毕生追求自由的人,因此他的作品能跳出窠臼,不落俗套,刻意求新,纵横天下。
  据说金庸爱好下围棋,但不轻易请客人到他家中作客,有一次却把中国围棋国手陈祖德请到家中住了几个月,因为他醉心于围棋研究,而围棋极其讲究布局,一着可分胜负。这一点金庸悟之甚深。他不仅在武侠小说中安排了围棋比武,如《天龙八部》,而且他在创作小说时,也特别注重结构的严谨。古龙呢,则是无酒不欢的酒徒,因此他笔下的英雄,十有八九是天生海量。这两个细节似乎可显出作品的不同风格。也可从作品中找到作家嗜好与性格的影子。总的来说,金庸是学问家,他的小说涉及面极广,因此港台与美国有“金学”研究会;而古龙是诗人,他正是凭借自己心中滔滔不息的激情来创作小说和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金庸在70年代中期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他知道见好就收这个道理。他的小说本来就是第一流的,但他不满足,对初版仍重新修改、润色、整理,因此今天出版的金庸武侠小说更为完美。而古龙则不幸于中年夭折,他没有来得及为自己洋洋洒洒写下的80来部武侠小说作一次精加工。因此,从质量而言,金庸小说在总体上超过了古龙小说,但古龙则不愧为继金庸之后又一个武侠小说的创新者。如果打个比方,金庸的成就如盛唐诗歌,那么古龙就是中唐诗歌。中唐诗歌虽然没有超过盛唐诗歌,但毕竟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
  据载,金庸与古龙曾时常通信,论剑道,论武学,一起切磋交流,这无疑是文坛的一大佳话。虽然晚金庸一辈的古龙,在与金庸先生交谈时,依旧谈笑风生,狂放不羁,不过,古龙在文章中几次提到金庸,言辞中很是佩服。
  金庸尚健在,古龙已作古。但他们给读者留下的艺术精昂,无疑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份可观的遗产,引起今天不抱偏见的文学评论者的重视,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