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期


庭梅野鹤(小小说)

作者:程习武




  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火在清冷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乍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荒村的宁静。
  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
  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有雪花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苏庭梅就开始打点行装了。
  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俊逸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么,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才寸。
  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一代名家。
  (选自《小小说选刊》)
  
  〔阅读提示〕
  这篇小说探讨的是高洁品格的艰难成长的历程。作者说:“在仕途与艺途的抉择中,苏庭梅的一个顿悟造就了画坛的一代名家。……小说并不是要人们淡漠功名,也不是要人们遁世,起码不是要所有的人都淡漠功名而遁世。……上乘的艺术家不会浮游宦海,上乘的政治家也不可能潜心艺术。两者是鱼和熊掌。”(《〈庭梅野鹤〉散说》)小说情节由知县访贤始,插叙第一次访贤的情况,介绍了知县的为人,实则展示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在庭梅处于抉择的困境时,辛野鹤予以警示。作者说:“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又想在简单中弄出点花样,结果‘庭’和‘廷’两个字便成了整篇小说的支撑点。”
  (摘选同上)
  
  〔应试练习〕
  1.小说开头说“知县的青纱小轿”“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请说明“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文中的具体涵意。
  答:具体涵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请说明“沉默”的内涵。
  答:“沉默”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出苏庭梅对县官的三次答复。这三次答复刻画了苏庭梅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第一次答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答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答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次答复刻画了苏庭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明辛野鹤所送画及落款的含义。
  答:辛野鹤送的画及落款的含义是
  5.指出对这篇小说分析鉴赏有误的两项。
  A.小说巧妙运用象征的方法,窗前的老梅树象征苏庭梅的品格,而恰好与“庭梅”相应。
  B.小说中县太爷的形象正与苏庭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们不同的追求。
  C.小说情节很简单,但却较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在探求人生道路的过程中细腻的心理变化。
  D.小说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蔑视权贵的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赞扬的精神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E.小说的结局含义深刻,让读者明白真正的艺术家要耐得住贫困和寂寞,要有献身艺术的精神。
  (北京 戴凤春)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