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2期
角度
作者:王琳琳
在数学里,把角的大小叫做角度。所以,无论是连绵起伏的高山、波光潋滟的湖面,还是神奇的宇宙射线;也无论是雄伟的万里长城、神秘的金字塔,还是独具特质的比萨斜塔,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角度有关。也许有一瞬间,太阳会暗淡无光,但这仅仅是因为月球运行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形成了180°的夹角;天地间有明媚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之别,也不过是因为一个又一个黄赤交角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这大小各异的角度构造了这个世界。没有角度,一切都不复存在。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也在自觉地运用着角度,认识和改造着世界。从公元140年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到1621年的荷兰数学家斯涅尔,科学家不断地研究的折射现象,其实不过是在不同的介质中,入射角与折角间的比例关系罢了:飞行一万多里的洲际导弹,由于发射角度的准确,弹头命中目标的误差仅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
当然,人们也并非仅在发射炮弹时才会想到角度。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美国短跑明星特·内克在百米赛中,与众不同地在地上挖了个小洞,把一只脚放入其中,弯曲身体。起跑时,他像箭一般飞出去,一举夺魁。其成功的奥妙就在于起跑时的角度恰到好处。
其实,角度的内涵远不止这些。在社会学领域里,我们又赋于了角度一个新的定义:认识问题的出发点。角度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不同,答案也就大相径庭。德国奔驰公司的质检员曾因一道依稀可辨的划痕而砸毁汽车。也许这在我们看来过于小题大作了,可公司总裁并未因此而大发雷霆,反而意味深长地赞许道:“只有比奔驰质量更高的人才能创造奔驰!”
火药问世后,人们用它来开山筑路,造福人类;而现在,也有人用它来蓄谋战争,涂炭牛灵。高科技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也有人用它来进行各种各样的犯罪;权力本是人民给予的一种信任,可电有人用它来满足私欲,徇私枉法;宗教本是一种虔诚的信仰,可也有人用它来破坏安定,残害生命。可见,社会领域中,角度也是一门精密的科学,它不允许有半点差错。
对于人自身来说,勇敢与怯懦,智慧与愚昧,伟大与平庸,这又是角度影响人们的思维的不同结果,而人们思维倾向所形成的角度,也构造了人与人的不同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善与恶之间,在美与丑之间,在是与非之间,在尊严与生命之间,我们总要选择一个人生的角度,而且必须选择一个正确的角度,否则将失去做人的资格。
人人都在走一条不归的路,每一个岔口我们都要选择一个角度。作出了不同选择的人,世界在其眼中也呈现不同的面貌。对于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零;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废纸;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虚无。世界的丰富是不依每个人选择角度的大小而改变的。音盲和画盲将自己变成了木头,只读流行小报的人将自己变成了玩偶,终日在名利场上奔波的人将自己变成了机器。个人的丰富也是由此而装饰起来的。一个人太容易满足固然不行,太不知足而引起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不健全的。那么,铺就人生之路时,请将自己的理智做一把精密的尺,把自己人生的选择的角度仔细地量过。
[点评]
作文缺乏联想,就失掉了生命力,越是抽象的话题越是需要展开联想,王琳琳同学的《角度》一文自如地运用联想,让读者从大量的材料中体悟到深奥无穷的哲理。本文很好地抓住材料的联想点,将丰富的材料统一到一个主题下,使文章“驱万里而同归,贞百虑于一致”,而非信马由缰。本文见解新颖独到,主题在行文中渐次深刻。语言流畅而富于变化,于娴熟中见真功。
(点评 吴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