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要点及应试技巧
作者:许建国 王金瑞
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浅易”的程度具体到高中阶段,大致可以用以下标准衡量:1.文章运用的词汇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非常用词较少;2.文章采用的句式也是常用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及一般的词性活用等;3.文章体裁不是专门学术著作;4.选文多为典范文言文。
《考试说明》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又按层级分为“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项。“理解B”层级包括:1.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层级包括:1.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2.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以上考试说明是建立在高中课本文言文的基础上的,如果能熟练掌握课文的知识点,阅读这类文言文,理解要点,应该不太困难。
二、历年文盲文阅读题目的特点及2002年题目预测
从1990年到2001年这12年的高考文言文的题目设置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大致趋势:从设题琐杂到设题系统,从注重基本知识到培养能力。如1990年高考题目设置了7道,但都很零碎:“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的指代对象、实词“谢”“志”(2道)、“所以”(1道)、翻译(2道)和文意理解(1道);而2001年高考题目数量虽然减为六道题,但每道题的容量却十分丰富,如句中实词理解(4个)、古今异同(4个)、虚词理解(4个)、句子翻译(4个)、人物分析评价、文章内容分析理解,这种形式已稳定了三四年。
从题目设置上,这12年的文言文考题几乎都设置了实词理解、虚词用法、句子翻译、文意,这几项内容应该是非常稳定的。而其他几道灵活题目几乎涉及了高中文言知识的所有方面:1991—1994年考查了文言异读,1991、1992、1997、1998年考查了文化常识、1996—1998年考查了句子关系,1996年考查了偏义复词,1998年考查了句式,2001年考查了古今异义。由此可见,在大的稳定下还有小的灵活。以上各方面显示,2002年的文言文考查的基本形式并不会太出乎意料:1.选文大多应为叙事记人的内容;其中人物评价必不可少;2.题目中会保留2001年的几项稳定题目:常用实词句中释义、常用虚词用法辨析、文意的理解。当然,除此之外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还是要必须具备的,因为它们是相互关联,不能割裂的。同时,《考试说明》是对高考的指导性纲领,应仔细关注其变化,例如2001年未列入“特殊句式及用法”的考查,这样就有助于对备考方案的调整。
2002年高考是“3+x”的全面实施,注重素质、培养能力是考查的总目标,那么文言文的考查是否也会从纯客观判断选择的题目向主观题上过渡呢?如对句子的翻译、对人物的评价?、我们认为,也许在适当的时候,会有所体现的。
三,文古文阅读应掌握的要点及应试技巧
(一)阅读要点:
1.要培养有正确的语感。
首先应培养一种文言文阅读的意识:必须以古释古,必须进入文言氛围。而文言文的语感如何培养呢?必须通过阅读较多的文言作品,作品读得越多,语感就越纯熟,这样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但是,这种感性认识又不同于死记硬背,它必须有一定的理解作基础。与文言文阅读相关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文化知识等等,其中词汇知识又是最重要的,掌握好词汇知识,阅读文言文的困难就解决了一大半。高中阶段的文盲文阅读积累应以课本的文言文为基础,扩大阅读范围,一方面要锻炼分析、理解、鉴赏能力,一方面要积累词汇知识,学会分析古今异同、一词多义、虚词用法以及句式特点等问题。
2.掌握系统的知识:
(1)读音知识:文言文的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三种特殊的音读知识必须了解,因为音、义相关,只有音读准了,才能准确辨义。如“沛公欲王关中”的“王”读“wàng”义为“作王、统治”,动词;而不能读“wòng”,当名词用。在中学课本中,这类现象应该是很多的,应该注意积累。
(2)重点积累中学课本常用实词。这类实词在课本后面都列表注明,应该非常熟悉它们的知识,以课文为依据熟记它们的用法。这应是高考的重点。对于实词,除了一词多义外,我们还要掌握文言实词的其他特殊性,如:以单音节为主,“可以”,现代汉语是一个词,而文言文中却多为两个词,如“可以一战”中“可以”是“可以凭借”之意,又如“鼎足之形成矣”中的“形成”非“成了”之意,而是“形势形成”之意。我们还应注意实词的另一个特性,即古今异义。古今异义除了单音与双音的区别之外,还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以及感情色彩的不同,如:“横行天下”的“横行”古义为褒义词,“驰骋”之意,而现代汉语却是贬义词,“飞扬跋扈”之意。掌握了古今异义就不会以今释古,而是以古释古。除此之外,实词的活用也是必须掌握的。名词的动用、意动、使动、用作状语;形容词的名词用法、动词用法、意动、使动;动词的名词用法、使动等,也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应该熟悉它们的特点及其基本规律。另外偏义复词,通假现象也应该掌握。如1996年高考试题就考了偏义复词“作息”。
(3)起码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虚词。2001年的虚词考查共20个,包括“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中关于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题,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根据语境理解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决不是要求学生凭空历数哪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阅读浅易文言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不必去掌握追究它的特殊用法。而这些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都包容在高中(初中)阶段文言文课文中,所以应该在阅读时注意归纳、分析与区分,然后才能转化为能力。如1993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均考查虚词“以”的用法,1994年、2000年均考查了“每”的用法,1999年、2000年、2001年考查了虚词“因”的用法,1997年、2001年考查了“乃”的用法,都是建立在课本文言基础知识基础上的。虚词数量相对较少,但用法复杂,一要分清各自的类别和特点,二要记住其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4)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句式属语法范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当然在考查之外,对阅读有作用的还有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等。高考界定这些句式为“与现代汉语不同”,而理解这些句式,就需依据上下文的语境来辨别。复习时应注意它们的特点、基本形式以及翻译要点并加以系统归纳。1999年单独考省略句式,而其他考查形式是在翻译句子、文意理解上。
(5)了解主要的文言修辞方法。文言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除比喻外,借代与委婉也是比较常见的,如“布衣”“晋绅”代指什么,“更衣”讳饰什么等等,了解了古人的这种常见的行文、措辞习惯,对文意的理解非常有帮助。
(6)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对文章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如基本、常见的历法时令、历史地理、科举官职、名号称谓、习俗制度等等,可以就教材涉及的范围,进行积累扩展。
3.阅读文言文的注意事项:
(1)切忌以今释古,应以古释古。
(2)切忌以臆测度文,应以文解文。
(3)既要善抓知识重点,又不能咬文嚼字
(二)应试技巧:
1.整体阅读。因为考查选文多为记人叙事体,在整体阅读中应注意以下要点:什么人,什么品质或性格,分别记叙了几件事;在阅读中注意知识重点,如实词、虚词、句式等。
2.根据题干做局部阅读。依考查题目的不同确定阅读范围,并依据以下方法进行判断选择:
①结构对应原则:如:“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其中“穷”的意义为“追问、追究”,通过句式相同,上文的“试”可知其为动词。
②语法分析原则:通过句子成分的判断分析,来确定词的含义及用法。如:1998年文言文高考题“非所以靖公议也”其中的“靖”应为动词,作“公议”的谓语,通过语境判断“平息”为正确意义。这种方法对判断实词的活用以及虚词的用法很有帮助。
③以文解义原则,这指的是理解词义、句子,不能脱离语境,语境是其存在的依据,这一点至关重要。
3.选项对比排除。通过整体与局部阅读两个步骤,基本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进入正式判断选择程序,在这个步骤上可采用排赊法和代人法,依据语境消除不正确判断。一个词是什么义项,一个句子该翻译成什么意思、语气,不仅要依赖上下文的语境脉络,还应该从全文着眼,在情理方面也要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