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模拟试题(一)

作者:刘志忠




  一、诗歌鉴赏
  
  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武昌阻风
  方 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
  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流水,
  贪得飞花忘却愁。
  A.这首绝句抒发的是江上行舟、途中遇风、滞留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绪。
  B.诗歌以水喻情,其独到之处在于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睇,取水为喻,可谓信手拈来,毫无斧凿雕琢之痕。
  c.全诗一波三折:实阻而曰留,为一折;实愁而曰闲,为一折;实思归而曰贪看,为一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
  D.诗中的“飞花”指柳絮。武昌柳自古有名,如孟浩然诗云:“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本诗作者正是以“愁”反衬“飞花”之美。
  2.下列四首诗中,与《武昌阻风》表达的情思(不同)的一首是( )
  人长江悲已滞,万思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唐·王勃《山中》)
  B.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唐·戴叔伦《三间庙》)
  C.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国流。(唐·岑参《西过渭州》)
  D.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唐·李白《太原草秋》)
  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桥
  李发模
  
  每天,有多少脚步,车轮,
  从你身上通过,奔向前程,
  桥,你知道你送过彼岸的,
  还有阴谋、欺诈、凶狠?
  
  桥下的河呵,看得见——
  桥载万千重负,不曾抱怨一声;
  水的明镜啊,可照得出——
  通过桥面那善与恶的灵魂?
  
  过桥了,那繁忙的人流车轮,
  凝聚住了,我心中长长的思忖。
  我思忖……在坦荡的桥面上,
  怎样才能禁止罪恶通行?
  A.很多人由于对桥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却引发了诗人哲学的思考。诗的立意正是建立在桥可载善也可载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才能禁止罪恶通行?”
  B.这首短诗以小见大,于普通平凡中见深刻神奇。它包孕着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反思,也包孕着对善的呼唤,对恶的谴责,可谓意味深长。
  C.诗歌将“桥”“河”拟人化,采用了人、桥对话的表达形式,一方面鞭挞了桥的不辨善恶,另一方面又褒扬了河的善恶分明。
  D.三节诗的前两行均是写实,后两行将诗人的思索注入客观事物中,使无知无觉的客观事物都有了灵性,自然而巧妙地引进了象征意义。三个质问层层深入,从而揭示了诗作的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9题。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罂。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楚共)王送知罂,曰:“予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指俘虏)。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来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三年·楚归普知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求)知罂。求:请求,乞求。
  B.各惩其忿,以相(宥)也。宥:宽容,饶恕。
  C.然则(德)我乎?德:感激恩德。
  D.必告不谷。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荀首佐军中矣。
  B.二国图其(社稷)。
  C.而帅(偏师)以修封疆。
  D.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不才,不胜其(任)。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B.使(归)即戮。
  重为之礼而(归)之。
  C.子归,何以(报)我?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D.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重为之(礼)而归之。
  7.从语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句是( )
  A.子其怨我乎?
  B.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C.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D.子归,何以报我?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
  晋国人把楚国受伤的公子谷臣和战死的连尹襄老的尸体一并归还给楚国。
  B.执事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楚国执行事务的人不杀我,让我回到晋国受刑事处分,这是我们国君的恩惠啊!
  C.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
  两国(的国君)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而谋求缓解自己百姓(的困苦)。
  D.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假使得不到(晋君处罚我的)命令,而让我继承了先辈的职位,依序轮到我主事的时候,(我将)率领军队保卫边疆,即使遇上楚国将帅,也绝不会避开。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谷臣是楚共王的儿子,连尹襄老是楚国的大夫。
  B.楚国的战俘知罂是晋国军队副统帅荀首的儿子。
  C.这段文字叙述的是楚晋两国交换俘虏、重修旧好的故事。楚晋两国都感到有恩于对方,因而都重德重礼、轻怨轻忿。
  D.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知罂对楚共王不亢不卑,对晋君忠心不二,尽力国事,无愧社稷的性格品质。
  
  三、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时期,科学与艺术也就隔膜起来,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了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专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中枢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别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容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例如,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的伟大画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