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读书的甚解、求甚解与不求甚解

作者:芮忠汉




  对读书的“不求甚解”,长期存有争议,有人倡导,有人反对,有人把语文教学效果的低下归罪于它,有人把阅读理解水平的不高也归属于它,各说其理,各执一端,一直困扰着语文学习,因此,很有必要重议这个问题,明确其内涵与读书目标,从而促进语文学习。
  甚解、求甚解、不求甚解,是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与追求,它们有着不同的内涵。甚解,是对学习内容的彻底理解,对问题和道理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论是字词句段,还是篇章的要旨,都应获得完全真正的理解。对“不求甚解”,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中师教材《阅读和写作》的注释是,“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这个注释,不仅从正面说明了“不求甚解”的大意和读书方法,还从反面界定了不过分下功夫的方面,可谓恰到好处。甚解,求甚解,不求甚解的重要区别在于一个“求”字上,这个“求”,就是苛求,过分追求。这个“求”,与《论语·学而》中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求”意思相同。孔子的意思不是不去吃饱,不享安逸,而是意在不要过分追求吃喝和安逸。如果过分追求吃喝安逸,就会改变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同样,读书如果过分追求一字一词一句的微小方面的理解,就可能钻进牛角尖难以出来,而失领会要旨之大。
  读书应明确基础阶段与较高要求。“甚解”与“不求甚解”两种读书指导方法都没有错误,都需要。这样提并不矛盾,也不是折中主义。因为二者正像系统论中的母项目与子项目,既是和谐的统一,又是读书的不同阶段和追求。也可谓殊途同归,不过前者是从微观人手,后者是从宏观着眼;前者是基础,是读书与指导的初级阶段,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的较高要求、终极目的和理解追求。
  我们提倡读书“不求甚解”,但不反对“甚解”,甚至说读书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从“甚解”到“不求甚解”,从而达到读书的至高境界。如果说没有甚至说不需要这个基础和过程,那么,这个领会要旨,体会思想感情的至高境界便真正成了空中楼阁。这个基础和过程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包括陶渊明本人和一切古今大家。这样说,既符合语文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语文是由最小的单位字逐渐扩大到词句段篇的,学习语文,阅读文章,谁也不可能逾越这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即不学习理解字词句段而直接领会要旨。虽然人们对事物认识理解有快有慢,有深有浅,不尽相同,但认知规律是一样的,即都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因此,由“甚解”到“不求甚解”,正符合了人们的认知规律。再者,“甚解”,也并非只理解小的字词句,也要求领会要旨。“甚解”只不过强调了基础和过程,“不求甚解”则是淡化了基础和过程,直奔领会要旨的目标而已。“读书的目的全在‘会意”’,一语道破了读书的宗旨。这个“会意”,仍需一个基础和过程。试想,一个识字很少,对词义理解又很少的人,他能直达“会意”吗?
  不同的人应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有敏钝,接受理解有快慢,认识有深浅,功力有厚薄。孔子称颜回“敏”,闻一而知十,说曾参“鲁”,闻一而知二。有的入学习毫不费力,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孔子称之为“学而知之”;而有些人,一学再学,反复学习,才能学会,孔子称之为“困而知之”。因此,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一种方法再好,也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人,只有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再者,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好处,也有其局限性。我们提出阅读方法或进行阅读指导,应全面介绍其优劣,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加以选择,不应以个人的体验认识和名人大家的个别事例名言为标准,逼迫学生执行。如果过分强调某种方法的好处,而排除别的方法,至少是不全面的,甚至可能会走向另一种偏向,给人一种误导。如果一个人在没有“甚解”的基础上就要求他“不求甚解”的“会意”,显然是不可能的。近一个时期,学习理论上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不同的书、不同的读书目的应持不同的读书态度。书籍有通俗、科技之分,有浅显、深奥之别。对书籍如果不分类别,不管深浅,一概强调“甚解”或“不求甚解”,那是不够恰当的。对通俗读物和文字浅显易懂的文章,的确需“不求甚解”,而对那些科技读物和语言艰深的文章,用“不求甚解”是不够的,离开了“甚解”是很难奏效的。如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朱自清先生在《怎样学习国文》中有一段关于学习文言文和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录此,借以说明。他说:“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这种态度,太错误了。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包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模仿的。如果你以为他的不求甚解,就是马虎过去的意思,那你非但没有了解‘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义,对于你所读的书,就更无从了解。”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消遣,有些人是为了一般了解,有的只求明白大意,有的则是为广收博取,怀有这些读书目的的人,可以说无需什么“甚解”,而带有学习研究目的的人,读书是非甚解不可的,那种浏览泛读,一般性了解和“会意”,恐怕是很难收效的。如为了了解体育动态读些体育报道,为了掌握教改前沿而读些教科信息,为了清楚世界风云而看一些国际消息,为了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而读一些故事作品等,都可淡化过程,“不求甚解”而直达“会意”。如为了研究某一学科的发展规律,为了解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或某位作家作品的特点等,读一些专业类文章,都需要“甚解”才行。为了把握国际上各国领导人谈话和外交辞令的感情色彩及态度倾向,不仅要从一词一句,甚至更细微之处,都是要斟酌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