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作者:吴 岩




  在古老的青铜器上,两把匕首针锋相对地碰在一起,这就是“比”。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一绝妙的象形文字被简化并沿用至今。
  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原始人同野兽比赛速度,胜了则饱餐一顿,败了则饥肠辘辘。看来,人类基于生存的本能,从产生之时就开始了“比”。
  而在现代的文明社会中,“比”更是无处不在。大至国家与国家之间,如美苏争霸;小至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生活各方面,如我们所熟悉的考试。而“比”也不再限于比大小,比快慢,它的花样愈来愈多,如比资历,比实力,甚至出现了比吃喝,比排场之类的畸形的“比”。
  然而不管比什么,最终都会决出胜利者与失败者。胜利者的欣喜若狂比比皆是,自不必说;而失败者的心理感受却是旁人所难以体会的苦涩。随着主裁的一声长哨,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在亿万人的注目中结束,球场上,法国队员如雄鹰一样全力奔跑、叫喊,以表达自己的欢乐之情;而巴西队员一个个呆若木鸡,垂头丧气。谁胜谁负,一目了然。如果在赛后采访法国国家队功臣齐达内,他一定会赞叹:“绝妙的比赛,就像进天堂一样。”但如果采访罗纳尔多,定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残酷的比赛,就像进地狱一样。”然而,两人的回答都没错。“比”给胜负者的不同感觉尤是巧妙,它会给成功者以美妙和满足,给失败者以残酷和苦涩。但正是为了追求这份成功后的满足,人们越来越喜欢“比”,甚至毫不考虑失败后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比”的最大魅力所在,就是“比”能够不断发展的原因所在。
  “比”是一个慈祥的给予者,也是一位严厉的剥夺者。二战时,希特勒的军队横扫欧洲,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没有加紧和英法盟军比行军速度。英法盟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存了其有生力量,而这支军队正是希特勒的掘墓人。是“比”将希特勒逼得一败涂地;是“比”将希特勒置于死地,遗臭万年。是的,“比”就是如此的慈善与严厉,它会给你无限的快乐,也会毫不留情地剥夺你所有的一切,使你备尝失败的苦果。
  “比”是一位铁面无私的裁判,谁敢欺骗它,就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2000年奥运会上,当女子体操全能冠军走上领奖台时,只有她的教练明白自己做了些什么。果然,不出几天,“比”的惩罚来了,服用禁用药物,金牌吊销。难道这位“体操公主”不服兴奋剂就无望获得金牌吗?不,是她的教练想早日得到“比”的恩惠,成为胜利者,而得到的却是“比”的惩罚。这位教练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由此可见,“比”,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任何人企图蒙混过关都是不可能的。
  “比”选择了成功者与失败者,也同样给予失败者以成功的机会。只要他能够努力进取,成功也会属于失败者。“比”正是这样一把摸不透的锁,主宰着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命运,而开启这把锁的钥匙就握在每个人的手中。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并不是万事万物都可以比的,“比”也要有一个范围。记得看过这样一则寓言:一把椅子,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以前从来没有站起来走过,直到有一天,另一把椅子对它说:“嗨!你为什么不四处走走呢?”原来说话的是一张轮椅。此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残疾人坐着可以到处游走的“健康”的轮椅,而健康人却坐着永远足不出户的“残疾”的椅子。我们无法比较轮椅、椅子谁好谁坏,因为它们的主人并不相同,它们的作用也不相同。在现实社会上却存在着一种比吃穿,比排场的风气。这些人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一味地和别人攀比,总不能得到满足。可是这种“比”还有何意义!无非是死要面子,自己是健康人,却偏要坐在自认为豪华的轮椅上,装成残疾,四处游荡,四处炫耀。事实上这种人虽然身体健康,可心理却是残疾的。吃穿、排场和轮椅、椅子一样根本无法比较,这种“比”就超出了它的正常范围,是一种畸形的“比”,而这些人正是陷入了“比”的误区。走出这种误区的办法并不难,只要他端正心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就行了。我想如果他们能把这种“比”的精神用在学习、工作上,定会有不小的成绩。
  “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努力地去抓住它,利用它,胜利的秘诀就会被我们所掌握。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不想胜利的比赛者是永远的失败者,而胜利永远属于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比赛者!
  [简评)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呆板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吴岩同学的这篇名为《比》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具体而言:一、材料的铺陈做到了起承开合,能放能收。二、注意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对比,使文章主题统一,结构紧凑。既拓宽了论述的范围,又提升了文章的立意。三、语言通俗流畅,表述自如,带有几分自信和成熟。真是:才气逼人,不服不行。
  (贾小林 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