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清淡的素描,挚烈的情感

作者:何传跃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自幼苦读,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是明代嘉靖年间“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散文源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多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文章不加雕饰,风格朴实,感情深笃,风味超然。黄宗羲说:“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往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垠。”文章虽仅112字,但作者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节特征,细致入微而又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的娇憨之态,表达出作者浓郁诚挚的情感。
  文章一开篇,简略介绍了寒花的身份,死后葬地。简短的概括之后,猛然间便涌起感情的波澜:“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寒花早夭,不能侍奉自己终年,作者内心伤悲,深感遗憾。这种猛然进发的激情,正是作者内心无法抑制的情感冲击,包含了作者如潮的哀思和失声流涕的悲哭。同时,这种猛然跳荡的情感,也为读者留下深深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对自己的一个仆女会有如此深挚的情感呢?
  第二段是作者对寒花往事的追忆。既有如此的情感,寒花印在作者脑海中可供回忆的感人往事应当很多,但作者并没有罗织寒花一生的行状,而是以疏淡的几笔,为我们展现出三个特写镜头:第一处,寒花初来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显然是一位天真无邪的孩童少女。第二处,“我”自外来,看到煮熟的荸荠,便径“取食之”,“婢”则故意端走,不让“我”吃。这一特定的动作,显示出寒花的天真调皮。第三处,吃饭时,“婢倚几旁饭”,“目眶冉冉动”,这一特定的细节,显示出寒花的天真稚气。罗疏几笔,作者从形态、情态、神态勾勒出寒花的形象,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跃然纸上。尽管事隔多年,但寒花初来时的“双鬟”、“深绿布裳”仍记忆忧新,如在眼前,可见主仆二人的情感非同一般。寒花调皮地端走荸荠,而妻子在一旁嬉笑;吃饭时,“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典型的细节,展现出主仆三人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温馨生活。这种生活的情趣,给作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回忆所至,恍若在即。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爱妻病故,娇仆早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的生活已不再拥有,只能是梦中甜密的追忆,恍在眼前,岂不令人伤痛之至?因此,作者无法抑止的情感再次倾泄而出,发出哽咽吞声的长叹:“吁!可悲也已!”
  通观全篇,作者发乎情而终乎情,从“命也夫”的失声悲恸到“可悲也已”的放怀抒吐,始终盘旋的是荡气回肠的情感。正如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作者以深挚的情感为基础,以至情言语表达肺腑的情感,打动读者,使《寒花葬志》成为百读不厌的抒情名篇。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