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是缅怀,也是祭奠

作者:周建成




  罗马既是古代民主政治的典范城堡,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荟萃之地,游览这一欧洲文化名城,目光可投、心力可注者颇多,作者却聚焦于废墟,发思古之幽情,抒叹今之感慨。“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开篇即点题,不劳辞费,悬念便速制而成。第二段,作者先用五分之四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象中的繁华非凡的罗马城,正当读者沉浸在罗马城的华美富赡中时,一个“然而”让我们的情绪“跌落”下来。作者“失望”之余“眼睛顿然一亮”,于第三段又将我们带进了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之中,于是,历史在这里回放,野蛮和血腥在这里重演,作者在沉思,也启发读者沉思——文明的建筑下叠印着践踏文明的历史履痕。这里面贮存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深蕴着人性完善和历史进步的殷殷期许。
  阅读至此,如果认为作者是在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那我们就连一半也没有读懂。因为第三段末尾的“庆幸”才是暗暗扣合题目的文眼。何以庆幸?“废墟”,乃一片破败狼藉之地,有何可“庆”,又何“幸”之有?通读全文,特别是四、五、六三段,不难明白,废墟是历史的化石,是文明的见证,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历史的深度和文明的韧性。没有残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历史;没有破败,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没有衰迹,就难以想象昔日的辉煌。废墟不废,废墟变宝。这便是历史的辩证法,这便是哲学的悖论——毫无乖悖的悖论。
  如果说哲理性和思辩性是本文深度的体现的话,那么现实的批判性则是本文力度的体现。第三段末作者流露了“庆幸”之情,这固然是为罗马文明的化石得以保存而喜,另一方面也是为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大量废墟被废而忧。事因难能方可贵,物因稀少乃堪珍。罗马城的建筑废墟保存如旧,并不怕影响市容,“罗马人……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我们呢?我们许多极具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不是被推土机“格杀勿论”了吗,浙江省某个市的古建筑群不是在专家们的一片“抢救”呼声中惨遭“毒手”了吗?“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也许说得太重了,但比起那些伪古董、伪古迹来说,废墟确实是无法重现的无价之宝。罗马人借废墟来保存历史的辉煌,我们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廉价的现代“辉煌”来驱逐辉煌文明的见证,谁聪明谁愚蠢不是一目了然吗?
  《废墟的辉煌》是对古罗马辉煌文明的缅怀,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某些不应废弃的废墟的祭奠呢?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