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5期


青城亭

作者:董宏量




  游青城山,最难忘的是那些点缀于青山秀水间的小亭。它们像一朵朵素朴的蘑菇,悄悄地藏在深山中、石道旁,总是在你走累了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供你歇脚落坐,为你遮荫挡雨。而且,只要有小亭的地方,就有看不完的风景,赏不尽的画图。可等你兴尽而去,偶然回头时才发现,其实小亭就是一幅美景,不论是挑着白云的一角飞檐,还是映着碧水的一点亭影,都给山光水色注入了鲜活的气息,使山水变得更为灵动和妩媚。它们好像天然地长在这山谷水涧,好像生来就是为这长龙似的青山悄然点睛的。
  青城亭就是这么美丽而质朴。许多许多的小亭,顶是树皮盖,柱是原木搭,梁上缠着枯藤,匾额也多是树根,你走进亭中,就会闻到山野清新的气息。它们就像山中清纯的少女,不用穿银戴金,却自有洗净铅华的天然之美。它们如此自信地素面朝天,是因为知道山野之中贵在自然,贵在野趣。所以,它们不需要贵人咏叹,名士题名,自有山风吹箫,流水弹琴,云丝雾巾来擦拭风尘。那散发着原木清香的亭柱,染着苔痕的石基,落满了松果和蓬生着青草的树皮亭顶,都是大自然深情的馈赠。惟有那不知被多少人坐过和抚过的条凳与栏杆,日益光滑,显示出它不是无声无情的植物,而是亭,亭亭玉立的亭,有着人的体温的亭,贮藏着无数笑语和感叹的亭。
  青城亭虽然质朴,却也有独特的风姿,其式样十分丰富。亭有三角、五角的,也有六角、八角的;有独处一隅的孤亭,有珠联璧合的双亭,有短亭,还有长亭。总之,天下的亭,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样本,但天下的亭,都没有青城亭这么古朴别致,如有的水亭安有古老的石磨,有的山亭挂满游人的情锁。但不论是什么式样的青城亭,总能十分合谐地与山水相依,而不同的山水,也赋予它们不同的情调和风格。如山涧之亭总是显得柔情如水,而险峰之亭却是那么孤傲清高,深谷之亭静如处子,悬壁之亭又动如脱兔。你看着这些亭子,就会想到,人也是这样,临水而居者灵秀,靠山而息者奇伟。这真不知是亭如人,还是人如亭了。
  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道观众多,以人文景观取胜,亭子也大多有匾。后山以自然景色迷人,亭子大多无名。无名之亭的妙处是给人的想象留下了空间,由你给它取名题诗。有名之亭的好处是有现成的名联令你品味,有前人的足迹使你缅怀。青城亭虽不像欧阳修、辛弃疾等风流名士所吟咏过的醉翁亭、北固亭那么闻名华夏,却也十分古雅,有一股仙气缭绕,如息心亭、听寒亭、卧云亭等等,你一听亭名,就可知青城山是道教圣地,可谓诗思亭中得,道心尘外逢。
  青城亭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远的如杜甫父子三人是如何游览青城山,在山亭而歇,高声吟诵“身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近的如国画大师张大干是如何常在圣灯亭看千山万壑,云烟苍茫,从而创作出富有青城特色的泼墨山水画,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的一绝。然而,众多故事中,最使我感动的,却是著名作家碧野所记载的一件轶事。
  抗战中期,碧野在青城山脚的荫堂中学教书,闲时,喜欢独自在溪边一个用树皮搭盖的亭子里读书,静听流水清音。1942年深秋,他听说老舍陪冯玉祥将军来青城山了,便上山去拜访老舍。“走到建福宫以上不远的一个亭子,我进去歇脚。亭子里有一个道士在卖茶水糕点,旁边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汉,正在跟道士闲谈。道士认得我,招呼我喝茶。这时,老汉见我很注意他,就笑着搭话,问我上山干什么,我说去看望老舍,我这一说,他立刻站起来向我鞠了一躬,说:‘舒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感到惶惑,再一端详,好像在画报上见过这老汉的照片,好眼熟啊,想起来了,他就是冯玉祥!”
  大名鼎鼎的西北军首领冯玉祥,仅因为来人是老舍的朋友,就恭敬地鞠躬,可见他对文化人是多么尊敬,由此也可见老舍给他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印象。有意思的是冯玉祥不仅见面时鞠了一个躬,听说碧野是中学老师后,分手时,“他把我送出亭子,又是恭恭敬敬地向我鞠躬。他身材高大,上身穿一件及膝的薄棉袄,脚踩老粗布鞋。”
  我曾到建福宫附近寻找过冯大将军给一位教师鞠躬的亭子,但亭子有好几个,不知哪个是真迹。我想,如果当地人能考证出来,挂上牌子,写上此轶事,对人们是颇有启示的。如果那亭子无名,不妨就起名为“鞠躬亭”。
  其实,对这些山野之中的小亭,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供我们歇脚落座的小亭,我们也是应怀着深深的感激,向它们鞠躬的。我们漫长的旅途,不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变得如此韵律十足,如此美丽迷人吗?
  (选自《美文》)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