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2002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目分析

作者:李 妍




  就整体情况看,今年高考阅读类和语言运用类试题相对于往年难度变化不大,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1)现代文阅读:包括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和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往往是介绍“新知识”的文章,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测试是为了检验人的潜在的学习能力,选这样的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
  (2)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的鉴赏。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而语文正是其传承的纽带,它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情感,完善语文知识结构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代诗文的考查在高考中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诗歌鉴赏已成为语文高考的一道靓丽的风景,考题由客观到主观,考点涉及到词语含义的理解,诗歌形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鉴赏,意象风格的体会,情感倾向的评价等几方面,加大了对考生文学素养的考查。
  语言运用方面,依据2002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规定,试题仍然着眼于语言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下面就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中的阅读题目和语言运用题逐一作简要分析。
  
  (一)自然科学文阅读
  
  自然科学文阅读材料是关于沙尘暴的内容,此题难度比去年要小得多,“沙尘暴”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理解起来也不难,题中所给的几道选择题,难度不大,考生很容易从原文中找到答题依据。
  
  第7题考查重点是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答案为A项。这是符合原文的对这一概念的最全面、最准确的解释,交代了沙尘暴的构成要素(风和沙尘)、特征(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性质(风沙天气现象)。
  
  第8题重点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理解错误的一项,应该选B项。
  
  第9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出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A项。通观全文,结构清晰。前三段说明了沙尘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第四段用“然而”一转,又介绍了现在沙尘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的情况,并介绍了灾害加剧的诸多原因。那么据试题的题干要求及其提供的信息,通过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出的题干信息与语言材料信息对应的信息源,可以看出,其中B、C、D都是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而A项内容出现在第二段,且本句话实际上介绍了沙尘暴的成因,由此确定A项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第10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在成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即对考生潜在能力的测试。这就要求我们读文章时不仅要会读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这样才能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题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答案为C。因为沙尘暴危害的加剧是许多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如果人类束缚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那么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则是自然而然的。故推断C为正确项。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还有一部分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含4个小题,共18分。阅读材料选取的是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文章从传统题材中写出了现代意识,立意很好,思想含蕴厚实。学生拿到这篇阅读材料,能够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话题以及写作对象。这篇散文的脉络是: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知音的话题;第二段引述知音的传说;第三和第四段是作者从这一传统题材中“思忖”出的现代意识;第五段是全文的收束,重申并强调了作者的观点。
  
  第19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这个句子出现在第二段,是本段的一个重点句子,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就能够理解作者所引述的“知音”在传统题材中的含义了。通过对题干的审析,明确这是一道局部题,而考生也很容易找到有效的探索区域。原句“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正是“兴奋和感激”的一点原因,而正因为“知音难觅”,所以当伯牙遇到能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的子期就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这道题难度不大,答题的关键是确定答案的搜索区域。
  
  第20题重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要概括“知音的传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没有完整而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而答案却不上在第一段,再加上题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又加深了此题的难度。其实这道题问的就是“知音的传说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反映”,而第一段中所讲的“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正体现了这一点。答案中的这一点大部分考生还是不难概括的。文章中作者分别写到了孟浩然的“恨无知音赏”;《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中走出了伯牙老人;《乐府题解》中伯牙苦练弹琴,这充分表明记载在古代典籍之中的知音的传说,已完全融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了。
  这道题在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一定的难度,解答的关键是审读题干及准确概括和提炼隐含信息。文中作者对知音的现代意识的解读正是从传统典籍所记载的形象中得到的启示,这些传统典籍的记载正暗示着知音的传说已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第21题仍重点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是一道比较容易的考题,考生只要在理清全文脉络的基础上,概括出3、4两段的主要意思即可得到满分。
  
  第2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三)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诗歌鉴赏,原文言文考查内容没有多大改变,而诗歌鉴赏的考查只保留了古诗歌鉴赏的内容。
  
  (1)文言文阅读
  这部分包括第三大题的5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和第四大题主观卷的第16小题——翻译句子题(5分),共计占20分。
  依据2002年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这部分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接近作者当时口语的浅易形式的文言文,再加上今年的选材是《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部分考生很熟悉这个人物故事,因此文言文阅读总的来说难度不大。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着意撰写的一篇人物传记,在《史记》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