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高考之后看作文

作者:牛炳文




  今年高考作文不难,却又不好写——这是考生及全社会对2002年高考作文最直观也是最普遍的感受。现今,高考及高考阅卷已先后尘埃落定,考生的作文表现到底如何?问题又到底出在哪里?考生又应该如何把握?无论对考生,对家长,对社会,还是对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都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试着做如下简要分析。
  
  一、话题——话题作文的关键
  
  自高考制度改革以来,作文试题几乎穷尽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而话题作文则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而成为二十多年来出现频率最高也最为稳定的一种考试题型。尤其是近几年来,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材料+话题”型的作文考试类型。从发挥考生写作能力的意义上来说,材料型的话题作文并不是最佳的题型,特定的材料和话题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写作创造能力的发挥。然而话题作文却能够有效地防止考前押题等应试弊端的出现。实际上,话题作文是中国特有的高考制度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200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之所以仍然沿用近年旧有的话题作文模式,其原因也主要在于此。
  这次话题作文材料的大意是,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了暴风雪,却碰到了一个冻僵的人,他的心灵深处经过“翻江倒海之后”,作出了将这个快要冻僵的人救醒的选择,共同走出了困境。试题提示中说:“也许不是人人能够碰上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是怎样选择的?又应该如何选择呢?”并要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只要考生围绕“心灵的选择”选材,无论所写内容是亲历的,还是遇到、见到、听到或想到的,都算是符合作文要求。
  按试题材料和提示的基本导向,“心灵”的展示包含着行为主体经过内在的心理矛盾冲突后向真善美升华的选择过程。但是有不少考生往往片面地观注了材料中的其他因素,比如“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等等,从而忽略了“心灵的选择”这一特定的话题要求,导致对题意把握的偏离。有些考生虽然也领会到了“选择”这一基本的题意内含,但并没有展现选择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仅仅围绕一般性的“选择”展开自己的话题,从而也没有能够更好地紧扣题意作文,导致作文成绩的一般化。
  
  二、文体——文体不限的暗礁
  
  “文体不限”是近年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对具有不同写作能力的考生来讲,文体不限的确便于考生自由地选择适于自己的文体种类,从而发挥各自的写作特长。也正是因为这样,文体不限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一个大趋势。但是,这也使不少考生产生了极大的误解,以为“文体不限”就是在写作中对文体的淡化,从而模糊了文体之间的界限。其实,文体仍然是高考作文量分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同的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形式规范和写作规则,虽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任何一种文章体裁样式,但是他写的作文必须符合他所选定的那个文体的基本规范。比如说,考生想写记叙性文章,他就必须采用叙述、描写的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同样,想写议论性文章,考生就必须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以议论说理为根本目的。当然,文体规则是某一文体从外在形式到内在意蕴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的要求,比如,散文、评论分行押韵不一定就是诗歌,有故事有人物也不一定就是小说,这就要求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具有敏感的文体意识,写小说要像小说,写诗歌要像诗歌,写散文要像散文,写评论要像评论。否则,过于淡化了文体意识,写出来的作文不具备明确的文体特征,便会被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沿袭了“文体不限”的要求,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较擅长的文章体式。就大部分考生来说,基本上都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自己所选定的文体方向,写出了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但是仍然有不少考生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导致了文体不符。虽然有些考生也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自己所选定的文体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却没有处理好具体的细节。比如,以“选择”为对象而写议论文时,论据交待过于详尽,甚至出现了记叙性文体中的对话和细节描写,影响了论点的证明。同样,有的以“选择”的故事为核心写作记叙文,也出现了过多的议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物故事的形象性。
  
  三、语言——心灵表现的依托
  
  文章写作归根到底是语言的艺术,写作构思的成果最终还要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文章,因此语言就成为制约写作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与潜质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才历来被作为高考作文量分的一个重要依据,不但是基础等级评分的重点项目,而且发展等级评分当中也占有绝对比重。一般来说,只要不是抄袭或文不对题的文章,语言是试卷评判中参与量分的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不像内容、中心、结构诸项那么紧密地依傍着题意的把握,题意把握不准确,其内容、中心、结构也往往就没有了太大的意义。而语言则不相同,不管题意、文体把握如何,只要语言准确、生动、流畅,也同样能够由于其所在的等级较高而向上浮动量分。相反,尽管审题准确,中心突出,但是如果语言表现的功底薄弱,也难以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
  由于今年的高考阅卷特别强调了“勿以题意定分数”的原则,因而语言的量分作用也显得更加突出。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所有的优秀作文都无一例外的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了功底的扎实和技巧的娴熟,而相当数量的低分试卷大都明显地表现出了语言基础能力的薄弱。当然,语言的运用并非以词采的华丽与质朴定优劣,不同的文体也有各自不同的语体要求。一般来说,记叙性文章尤其是文学性文体大多侧重语言的描述性和形象性,句式往往较为灵活,词语搭配也更生活化,而议论性文章的语言则追求严密的逻辑关联,因而更讲究句法规则和词语搭配的准确。比如,那篇得满分的作文《选择》,其可贵之处就在于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的故事,语言质朴无华,句式灵活简洁,同时又富有很强的动作性,从而才成功地塑造出了弃恶从善、舍己救人的“水鬼”形象。而那篇具有明显散文特征的《心星点灯》,适应于思绪广阔,融接千年的整体构思,作者较多地选用了极具抒情性的华丽的语辞,从而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的感触。另一篇侧重议论的文章《发自心灵的选择》,为了证明“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一中心论点,用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形式分析了“选择”在司马迁发愤著书、范蠡功成身退以及现代青年参军人伍保家卫国等不同事例的意义作用,句法严谨,语义准确,词语搭配得当,表现出了议论文体特有的语言特点。毫不夸张地说,语言是高考作文心灵表现的物质依托。
  
  四、学识——文章内容的底蕴
  
  文章是具体内容的文章,文章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表现具体的内容。不管是抽象的观念论点,还是具体的人物事件,也都是凭借具体的内容而存在的。也因为此,内容的充实、材料的丰富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