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如诗如画的小品精品

作者:孟慧巧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他的创作爽朗清新,雅俗兼施,文白并用,意趣深远。《湖心亭看雪》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小品文。其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画的神韵。如果拿诗来做比,它就像唐人绝句,短小隽永,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无捉襟见肘的窘迫;如果拿画来做比,它就像是一幅宁静淡远的山水画,虽寄情于画,但却意在画外,有身临其境之感,有自然天成之趣。
  崇祯五年,张岱寓居在杭州西湖。“十二月”,正值严冬多雪之时;文章首段前二句通过写时间、地点,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湖上大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字,写湖上既无人声,也无鸟声,一片静寂,同时也巧妙地通过听觉感受,让我们似见大雪封湖、白色铺天盖地的景象。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诗中的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诗最后才点出“雪”,是从结果追溯原因。张岱则因“大雪三日”使“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从原因见出结果。两者着眼点不同,却各有千秋。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则是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写作者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披着皮袍,带了炉火,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其中的“独”字,可以与柳宗元诗句“独钓寒江雪”的“独”字对照起来玩味。这种不畏严寒的赏雪雅兴,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景物的欣赏,我们还看到了作者那种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写雪景,作者先总写,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展示了一幅水墨淋漓,气象混茫的湖山夜雪图!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这是朦胧的诗,梦幻的画,依稀恍惚,似有若无。数量词的精彩运用,让人叹为观止!“上下一白”的“一”是形容天与水的混茫难辨,境界之大;而“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是形容事物依稀可辨,景物之小。大小相形,大者更觉其大,小者愈见其小,真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这些词,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一段是写景,然而我们却从这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接着,是“舟中人”写到湖心亭上的人,异峰突起。
  本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这一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而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作者用笔的腾挪变化。“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也是作者的心声。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先是“见余大喜”,接着又“拉余同饮”,大有兴逢知己之乐。这一意外的相逢,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和孤独的心情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是凄清。这犹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是说不可多得。本来不会饮酒,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上段欣赏湖中雪景,这段却欣赏湖心亭赏雪之人;上段写自然雪景的奇观,这段说人生知己难得。以曲折之笔,写出了深沉的情怀。写湖心亭上三人对饮,除了开头一声惊叹外,再无什么对话了,大有“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之慨,显得如此不拘形迹而心心相印。只是在饮罢告辞时,才似乎想起该问问二客的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来皆是客居他乡之人。这一句补叙,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赴西东。文章做到这里,也算得神完意足了。但作者意犹未尽,还余韵悠扬地吹奏出一个尾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到这里,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到湖心亭,忽见二客及烧酒炉的童子,到这里又点出还有一个摇船的“舟子”,似乎此行并不孤独;然而这种表面的不孤独,却正是为了点染作者别有怀抱的孤高冷寂之感。船家始终不理解“相公”的古怪脾气,他大概纳闷:这么冷的天,深更半夜,还要到湖心亭看雪,真是个怪人!心里想,嘴里却没说。一直到“下船”,才憋不住独自嘀咕起来。“喃喃”二字,形容船家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一笔,即张岱所谓“闲中点染”,十分耐人寻味。它透露出船家与“相公”思想感情并不是一路,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这也从另一面反衬了“相公”的独往独来,落寞寡欢。同时借船家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更有痴似相公者”,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这种旁观者的评价,作者如实写来,虽不赞一辞,却似贬而实褒。所谓“痴”,正是指一般所谓“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桨,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