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一座永恒的雕塑

作者:王文华




  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中,里尔克是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别具一格的诗人。《豹》是他1903年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描写了被关在笼中的豹子的形象;但诗人着意要表现的并不是豹子的美丽的花纹或强健的体魄,而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沉思投射到这个象征物上,使之承载更蕴藉的内涵。
  诗人选取了令读者感到新奇的形象——豹,按照常规的理解,豹应该是让人畏惧的桀骜不驯的猛兽,有着“强韧的脚步”和“伟大的意志”,然而,铁笼子的“千条的铁栏杆”将它困住,徒劳的挣扎已经使它“这般疲倦”。它本想用目光窥见未知的世界,想以自身的力量冲破束缚,可是“那走不完的铁栏杆”让它变得无奈,强有力的脚步也变得“柔软”。于是“力之舞”中逐渐消退了勇猛的品性,豹的意志“昏眩”了,眼前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诗人里尔克一生漂泊,一直要给自己找寻自由的安身之所,也给自己的孤独的灵魂找寻可以寄托的精神家园,但千万条铁栏杆所象征的禁锢人才的庸俗社会,使诗人纵有满腹的才华和高远的追求也无法施展。因而在这时,豹成为诗人的借托之物,借以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迷惘彷徨和孤独苦闷。我们仿佛感觉有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奋进、挣扎、苦苦思索的情景。这首诗是作者内心的真实独白。
  从更高的意义上讲,诗作又表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诗人以人道主义的深切关怀展现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有限,如同生活在牢笼中,找不到出口。诗人深刻的哲思使他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而具有前瞻性。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通过科技和理性人类就能实现彻底的解放吗?用不着多举例,两次世界大战和当前的环境灾难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人类和大自然力量的对比中,尽管人有了豹子一般的雄心和能量,但人所能见到的世界是那样的窄小,就像被罩在牢笼里一样。当然,里尔克由于受叔本华等人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调子较为晦暗低沉,这是我们在阅读中要摒弃的。但是里尔克从另一个角度让人正视自身的弱点,清楚自己的真实境遇,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这首诗如同时时敲响的钟声,警醒那些还沉浸于梦乡的沾沾自喜的人们。而且,里尔克不仅仅指出“梦醒了又无路可走的悲哀”,他激励人们不要这样的颓唐萎顿,要敢于面对千万条的羁绊,起来做真正的勇猛的豹子。可以说,里尔克是一位用诗进行思考的哲学家,也是一个用哲学进行创作的诗人。
  《豹》这首诗备受人们的推崇,这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密切相关,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思想知觉化”。里尔克的诗不同于传统诗歌的直抒白描,而是曲折隐含地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里尔克在诗中表达了深刻的哲思,但他不是枯燥的阐发,而是“用知觉来表现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豹》通过笼中困兽作拟人化地处理,使读者借助具体可感的豹子形象达到内在的体悟。二、具有雕塑美。里尔克深受罗丹这位雕刻大师艺术观和观察事物方式的熏陶,注意观察客观事物,捕捉典型的象征形象以表现无形的内在真实。他把诗从音乐性的变为雕塑性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使诗具有了雕塑美。我们在欣赏《豹》时,那幅景象栩栩如生如在目前。《豹》就如同一座永恒屹立的雕塑,让我们欣赏,使我们思考。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