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10期


田园美景 隐士真情

作者:张会恩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本篇是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所写的著名田园诗,在情趣盎然的田园美景深处,隐藏着一腔归耕田园的真情。
  诗的首联就说,老朋友已经备办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家作客,欣喜之情,溢于言外。颔联写农庄之景,近处绿树将村庄围住,远处有一抹青山斜隐,幽雅僻静,一派大好田园风光,念慕之情跳荡在字里行间。颈联写与老朋友之叙谈,两人打开窗户,面对场园,斟满美酒,放论农桑,宾主情投意洽,其乐何如。尾联续写这种情意未竟,有相约重阳之日,就着盛开的秋菊再度开怀畅饮。全诗紧扣题目,层次清晰,叙写自然,如话家常,词不动人而情趣动人。在赞美田园友情的同时,也寄托着归隐田园的情怀和感慨;既有“故人”的身影,更有“我”的形象,两者的情操,田园的情趣,都被质朴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但更为成功之处是诗人襟怀的真诚坦露。以艺术性而言,虽有写景,却字字见意,虽有对仗,却句句活泼,虽工隐合律,却自然如同古体,虽浅淡之至,却浓郁如同陈酒。正如清人黄生所云:“全诗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绩俱化矣。”(《唐诗摘抄》)越是平淡质朴,越是功夫老到。
  盂浩然生当开元盛世,何以终生不仕,要做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就一般情形而言,诗人不仕或归隐山林,大多是怀才不遇或仕途不顺、政见不能苟同于时,等等。即使像晋代的陶渊明这个田园诗人的鼻祖也是如此。但在本诗中诗人丝毫未涉时世,丝毫未见不仕的骚情,倒是相反,一味赞美友情,一味沉醉田园,显得悠然自在,志得意满。原因何在?这正是赏析本诗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李唐王朝发展到开元盛世,天下太平,闲适风流气息弥漫朝野,有才学品德的人,可以学而优则仕,也可以学而优则隐。隐居和仕进并不矛盾,甚至隐而出名可以致仕,仕而不遇也可归隐,致仕与归隐不一定与朝政构成对立。因之,归隐与致仕也可不一定成为褒贬人物的标志。另一方面,孟浩然也并非一个完全不求仕进只愿隐沦的诗人,他曾经在四十岁时到长安谋职,但以“当路无人”还归故里。后虽游历吴越,但终以在家乡襄阳度过他的天命之年而离开了尘世。所以他是一个不甘归隐而又不得不归隐终老的诗人。他自己也曾说过:“朱绂心虽重,沧洲趣每怀”(《留别王维》),时刻处在矛盾之中。他虽然隐居家乡,但不乏与达官显宦的交往,与著名诗人(如王维、李白、王昌龄等)的唱和,与隐者、道士、上人、法师谈玄说道,能够自得其乐,没有一般隐遁者难以排解的寂寞。像本诗中所述与“故人”的往还,更是他不可多得的一种慰藉,所惜这种交往和诗作还不是太多,但我们已从其中领悟到了诗人隐者兼名士的胸襟与风度,诗人亦因此而获得了时人与后世的崇高评价。李白《赠孟浩然》诗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人俨然是盛唐隐者的典型,李白的描述和赞扬是切合实际的,博得时人和后世的倾慕和景仰也是当之无愧的。盂浩然故世不久,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称为“孟亭”,他的诗集在十年之内被两次编定,并奉送“秘府”保存,其诗被认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开启了山水田园诗的先河,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由此而定了下来。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