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妙用

作者:谭汝为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赋”,就是随物赋形,叙事言情。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或古人、故事)给另一事物(或人物、事件)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即因某一事物的触发而兴起情思。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谈道:“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而形之;郁情欲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这里说的“托物连类而形之”,就是用“比”;“借物引怀以抒之”就是用“兴”。清人魏源在《诗比兴笺序》中对“比兴”进行了详尽的阐发: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词不可径也,故有曲而达;情不可激也,故有譬而喻焉;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喻小人;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雾为谗构。
  “比、兴”两法,代代相因,已成为古今诗人描摹形象、抒情咏志、创意构想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谈到“比”,首先引用以荔枝为喻体比喻事物的两首宋人绝句来说明:
  少陵伤时泪成血,一点丹心不磨灭;
  散成朱实满炎方,风味如诗两奇绝。
  (王十朋《诗史堂荔枝歌》)
  风枝露叶走筠笼,玉润冰寒擘绉红;
  自往胸中评史记,久闻格调略相同。
  (方岳《食荔枝》)
  第一首是诗人游成都杜甫草堂时看到荔枝林中果实累累,触而发诗。诗人把杜甫伤时忧民的“丹心”与荔枝的“朱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用荔枝奇绝的风味去比喻杜诗的脍炙人口。以实喻虚,设喻新奇,顿使诗味倍增。第二首用荔枝比喻司马迁《史记》的卓荦格调。把“果中之王”与“史家绝唱”勾连在一起,真是奇思绝喻,想落天外。从诗歌创作的构思过程分析,“杜诗”和《史记》这部光照千秋的著作,其风味格调在一首短小的绝句中确实是难以“显陈”与“言罄”的。诗人妙以荔枝为喻,“托物连类”,既形象贴切,又新奇绝伦。一首千古传诵的诗作,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总要给人以新的启示,正如宋人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也,斯为善也。”成功地运用“比”法而富有艺术魅力的诗篇总是与构思的不落俗套相关联的,其中喻体的选择乃是创作成败的关键。
  诗中用“比”,不仅能使被比的事物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还有使诗人爱憎情感显豁地渗入意象之中的作用。如《诗经》中的《硕鼠》用贪婪的老鼠比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墙有茨》用满墙扫不干净的蒺藜比喻宫闱中丑事之多,《新台》把贪色乱伦的卫宣公比作丑恶的癞蛤蟆。这三首民歌的比喻都生动而贴切,表达出人民群众对那些丑类的鄙夷与鞭挞。
  “兴”一般用在诗的开头。“借物引怀”、“托物兴辞”、“触物超晴”都是前人对“兴”法的总结。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据前人统计,《诗经》中采用“兴”法的诗作有116篇,采用“兴”法共370处,占全部作品数的38%。“兴”用在诗章开端处居多,虽只是破题开头,但它却往往可以发挥寓意,联想、象征、起韵或烘托气氛、确定感情基调等多种作用。如《诗经·关雎》是一首爱情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以河岸上水鸟成双成对和鸣偕行起兴,令人联想到爱情的温馨与和谐,引起下文男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人以桃花起兴,用盛开桃花的艳丽娇美,象征新嫁娘的青春活力,并渲染了婚礼喜庆欢快的气氛。《北风》的内容是讽刺卫国暴政,劝说朋友相携逃亡。诗用“北风其凉,风雪其雾”起兴,启发读者从风雪寒冷暴虐联想到残暴的统治,也烘托出诗人悲怆愤恨的心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兴”的手法。明人谢榛《四溟诗话》说:
  凡作诗,悲欢皆由乎兴,非兴则造语弗工。欢喜之意有限,悲感之,意无穷。欢喜诗,兴中得者更佳。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抒情民歌都是妙用“兴”法的佳作。在欣赏中,诗歌的开头总是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结合这生动的画面形象使读者展开由此及彼的类比联想,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河里青蛙从哪里来”等等,都是“兴兼比”的妙用。
  关于“兴”的分类,我们同意钟敬文先生的观点。他在《谈谈兴诗》中说:
  我以为兴诗若要详细点剖释,那未,可以约分为两种:一、只借物以起兴,和后面的诗意了不相关的,这可以叫它作“纯兴诗”;二、借物以起兴,隐约中兼略暗示点后面的诗意的,这可以叫它“兴而带有比意的诗”。
  按这种论述,像《诗经》的《鄘风·柏舟》、《王风·扬之水》、《魏风·葛屦》等篇可归之为“纯兴诗”的范畴,而上文所引述的《关雎》、《桃夭》、《北风》等篇则属于“兴而兼比”的诗作了。
  “兴而比”更为多见,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这个开头作为长诗的发端,既烘托了悲剧气氛为全诗确定基调,又借以比喻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缠绵悲哀之情,发人联想。再如杜甫的名作《新婚别》的开头:“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也是“兴而比”的妙用。这个开头,用“兴”法创构出一种悲哀沉痛的氛围,颇具张力地笼罩全诗,引出下文;同时这又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比喻女子嫁给一个征夫,将终身得不到依靠。
  对“赋、比、兴”与抒隋言志的关系,简言之:“赋”是叙物言晴,“比”是索物托情,“兴”是触物起情。三者在古今诗歌创作实践中,经常是穿插渗透,兼而用之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