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说“切题”

作者:周进祥




  “切题”说来没啥稀奇,不过是切合题意而已。
  细细考量这个“切”字,或者“切合”这个词,恐怕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且不管词典怎么解释,单看其中的那把“刀”,就会让人感到,“切”是要以锋利之态、迅捷之势,进人对象内部去的。因此,“切题”等于内在地把握或表现题意。中医有“切脉”概念,当然不可能把筋脉切开来看,仅取其观外知内的意思,“切题”与此相类。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切合题意”列在一等,把“符合题意”列在二等,根据大概也在此。按说“符合”的标准就很高了,写作者的理解和命题者的用意相符合,这还不够吗?但古语云“符合听之”,“符”的本义,主要在于外观。“符合题意”更多是从低限做出的判断,即写作者在正常的范围内,按通行的思路,对题意做出了理解,未出现任何失误。而“切合题意”是从高限做出的判断,戴着镣铐跳舞,既不越界,又有独特的着力点,独出心裁,恰到好处地把握或表现了题意。
  也可以这样说,作文试题既是限定的,又是开放的,既是说得清的,又是说不清的,它有某种可阐释性或生长性。这种情况在命题者那里也不例外,不能认为命题者那里就有关于题意的绝对唯一的现成答案,“切题”的作文有时连命题者都会叹服。“符合”往往在于对“限定的”、“说得清的”部分有正确的理解,而“切合”是在遵守“限定的”、“说得清的”的前提下,于“开放的”、“说不清的”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符合”尚有某种被动意味,“切合”则有了相当大的主动性。
  还是回到2002年的高考作文试题。
  把握“心灵的选择”,可以通过语义和句法分析的途径。所谓“选择”,必是行为人遇到了两个以上的选择项,这些选择项性质不同甚至对立,行为人无法回避选择行为的发生,不能以“各有利弊”来和稀泥,必须有取有舍,而且取舍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所谓“心灵”,应是内在于人的包含价值取向的精神,它表现为一种特定状态,不是一般的心理能力,不是判断推理的思考过程,也不是理性抽绎的思想观念。“心灵”有较强的道德内涵,因此在积极的意义上,也可视同为“良心”。“心灵的选择”中的两个词,重点当然是“选择”,作文如果完全没有顾及“选择”的话,那结果不是文不对题,便是严重偏离题意;但“心灵”却是话题的灵魂,只有用“心灵”做出的“选择”,即经过心灵上的矛盾、斗争、升华而做出的选择,才有可能“切合”题意。
  分析试卷所提供的“登山者”故事,可以得到同样的收获。登山者遇到暴风雪,本身处境已经十分艰难:找不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累得“腿已经迈不开了”。恰在这时他发现了一位“快冻僵的人”,选择项出现了:要么冒极大的生命危险援救此人,要么视而不见,只管自己逃命。没有任何外界力量要求或强迫他选择前一项,反过来,既使他选择了后一项也不会有人出面责怪。他之所以“翻江倒海”,之所以“毅然做出决定”,完全是自身心灵使然。他的所处所遇、所想所为,非“心灵的选择”无以概括。考生从这个故事来体味什么叫做“心灵的选择”,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审题,主要是就试题的限定性内容而言的。作文不够切题,首先是因为对限定性内容把握不准。看到材料中的“登山者”,便大谈毅力和勇气,看到援救他人者自己也得了救,便大谈助人为乐和善有善报,这当然显得粗心大意;面临的“选择”无可无不可,缺少“非此即彼”的对比力度,展现的“心灵”不关乎个人利害得失,宽泛如日常心理,如此“心灵的选择”,在题意上显然也被打了折扣。
  准确把握了试题的限定性内容,作文就一定切题吗?不见得。还要看写作者是否充分地,灵活机动地行使了试题在开放性一面所给予的权利,寻找到独特的、与题意相应的材料,将试题的限定性内容化为文章内在的,活的精神。这就像某种对话,不知道对方想让我说什么固然不行,但仅知道对方想让我说什么同样不行,还必须知道我能说什么、愿说什么,否则对话就变得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毫无意义了。
  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能把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切合”不但体现在理解上,而且落实在表现上,因此能以独特的选材,从独特的角度,表达出题意的某个本质侧面。有一篇《为了祖国》,写一位留学生在回国和留外上的艰难选择,文章以导师和同学的话,表明留外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和难得的事业、待遇,以他的三个“我……”表露了思想上的犹豫不决,并以心理描写来说明犹豫的原因。最后是母亲信上的四个字,加重了他心灵天平上回国的砝码,连带着也打动和改变了导师、同学的心。而另一篇《选择》,创造性地虚拟了一个“水鬼”,以第一人称讲述他三年鬼生活的黑暗、恐惧、孤独,以及结束鬼生活、再生为人的强烈愿望。但再生为人必须先杀一人。当他孤注一掷地为再生而实施杀人计划时,小男孩一声“妈妈救我”的呼喊,让他本已颤抖的心恢复了人性。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他放弃了杀人计划,宁可继续为鬼。结果他成了“守护着这条河和河边的孩子们”的天使。两篇文章在选材和写法上有许多不同,但都达到了切合题意的高度。
  切题,是逼人绝境后的生还;切题,有顺应和创造的双重功效。做到切题,文章就成功了大半。读切题的文章,令人会心微笑,令人击节叫好。这也许就是“得意”一词最该使用的地方。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