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谈《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

作者:郭志平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
  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厢记》为“千古奇文,非人为之,神为之,鬼为之也”。我认为,《西厢记》在古代戏曲中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固然因为有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的逐步理想的故事和人物,但再好的思想,如若离开了艺术的表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明代朱权在评《西厢》时写道:“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总之,《西厢记》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正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长亭送别》正是《西厢记》中最能表现诗情画意的部分。
  具体说,《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表现在词美、境美、情美。
  先说词美。中国的戏剧都是诗剧,所以要求唱词都是诗歌。而《长亭送别》尤为出色。像[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有很浓厚的宋词味道,渲染送别的凄冷氛围。[脱布衫]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又有很鲜明的律诗中的对仗气息,使离宴笼罩在秋风萧瑟之中。再像[叨叨令]用了不少“儿”化的词,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再配上几组叠音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忄西)(忄西)惶惶。此曲还把这些用排比、反复手法衔接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长亭送别》中还有些唱词纯粹是民间口语,最出色的要数[滚绣球]中“马儿迤违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写出了莺莺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深情。语句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合乎音律。
  在[一煞]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把“无语”和“有声”(马嘶)两相对照,既突现了凄苦的离情,又因“古道”的联想,平添了苍凉的况味,属出语平易,含情无限的诗句。
  此外,《长亭送别》在曲词里使用比喻、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自然而纯熟,“词句警人,满口余香”。
  可以说,《长亭送别》的唱词以它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铺设了戏剧主人公活动的舞台,塑造了崔莺莺、张生丰满感人的美好性格。
  再说境美。《长亭送别》创设了一幅艳丽而凄凉的秋景图,把人物的活动全部纳入这幅图景中。剧情的发展有三个阶段:赴亭、离宴、亭别。在“赴亭”中环境描写是最有名的。碧云、黄叶、西风、归雁、疏林、斜晖、马儿,车儿,这些富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形象地渲染出秋天寥落苍凉的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愁别恨而产生的痛苦心情。在“别宴”中,作者主要笔力是写崔、张告别的情景,但也没忘了渲染环境:“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作者提醒读者,别宴是在秋风萧瑟的郊野长亭进行的,暮秋的凄凉与主人公的内心凄苦两相辉映。待席散人欲去,作者又把读者带回秋境:“落日山横翠。”给人虽凄苦却如在画中的感觉。在“亭别”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写张生离去,隐没在群山暮霭中,远远地在残照中闪现。既是写张生,又是写莺莺。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无限情思。
  人言王维诗中有画,其实王实甫也是曲中有画。《长亭送别》的环境描写依剧情的发展变换照应,并形成贯穿全剧的统一整体。它显露出来的苍凉美是与剧情严丝合缝的,是与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的。它搭建了一座壮美的舞台,让张生、莺莺能在台上尽情表演生动曲折的爱情故事。
  构成《长亭送别》诗情画意最主要的还是情美。自古以来写离情别恨的太多,不是失之于浅俗,就是失之于做作。《长亭送别》的离情则写得情真意切。而且它的语言不是从生活中照搬过来的,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如[端正好]曲,整首曲句句是景语。只一个“泪”字,解说了全篇景语,使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因景生情,以凄凉的暮秋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很符合生活的逻辑。再如“离宴”中[小梁州]曲:“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准确地写出了张生在离宴上当着老夫人的面不能过分流露真情的委曲难言以及莺莺的细致观察。但在老夫人离宴后,四顾无人,莺莺向张生倾诉感情的[二煞]却全然不同了:“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这里感情的潮水奔流直泻,前后环境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有隐显,但情真意切是相同的。又如[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即将与恋人离别,“甚么汤水咽得下!”因而再香的美酒也清淡如水。感情抒写到这里已经够火候了,但大手笔的作家偏偏觉得情未写足,加一句“多半是相思泪”,说美酒比泪苦,那真是神来之笔。不是深深体会莺莺此时此景的内心感受,如何能写出此句呢?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评论《西厢记》为“如初升日,如清风,如石,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阔”。观《长亭送别》完全与这种风格吻合。它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独占戏剧鳌头。它借画之形而展现为美的诗情,又借情之意而敷演成美的画意。《长亭送别》是一段悲剧故事,但作者没有把它写成呼天抢地、抱头痛哭的撕肝裂胆场面。它也有浓浓的哀愁,并以此打动人心,但它借助古典诗词描写愁恨时的一些表现手法,以景写情,情随境迁,情境交融,洋溢着优美的诗情画意。应该说,“天下夺魁”的盛誉,它是当之无愧的。
  [注:《长亭送别》一文见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