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如乐似画 情韵隽永

作者:王 昕




  苏童被誉为当代文坛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他以小说创作而名声大噪,其各个系列小说以迥异的形象、多变的风格丰富了文学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技巧;苏童的散文尽管数量相对小说少得多,也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却是苏童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其优雅精致、细腻真切的个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雨和瓦》就是苏童散文中的一颗夺目的珍珠。这篇短文选材别具一格,构思精巧别致,情感跌宕涌动又真诚自然,文字明丽优雅而颇具个性,整篇文章如一首旋律多变、优美动听的抒情乐曲,让人置身于想象的空间,渐近痴醉;又如一帧充盈着童趣亲情的水墨画,使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文章人笔自然而切题,直接把人的思绪引向作者对年少时代的雨的想象和回忆中,“二十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不同在于现在人们住在高楼大厦,对雨声的感觉已经淡漠了,而以前的雨点落在“青瓦”上,听起来“确实像音乐”。这曲音乐比较特殊,乐手是雨,乐器是瓦;演奏的过程却完整而且别有韵味,开始是“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音乐发展到高潮处乐手情绪激昂,节奏加快,力度加强,乐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然后是小心翼翼的滴答声,而乐曲的尾声却是路上人们的欢呼声“雨停了!回家了!”。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由自己的感受转向智利诗人聂鲁达,作者不敢苟同诗人的看法,认为雨并不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因为大雨降落时人们在屋檐下聆听雨的奏乐,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啊!而读者在阅读时也如置身其中一样,尽情地想象那动人的乐曲。可是这种感受并非作者生来就有的,事实上二十年前“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对于雨和瓦的认识是源于一次平凡却奇特的记忆,当“我”在练习跳水时头一次注意到了屋顶上的蓝黑色的小瓦,才意识到“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使“我”的心情有所改变,特别是一场暴雨突然来临,“我”在雨中真正欣赏了自家的屋顶,使“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认识。作者以充满童趣和真情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尽情描绘了雨水在屋顶的瓦上制造音乐的过程:暴雨落到青瓦上,“溅出的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使人如同身临仙境;当雨稍微小一些时,青瓦动口显露出质朴整饬的美,让人顿感耳目一新;最后,雨水洗净了瓦上的灰土,“使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此时,年少的“我”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是瓦对雨的反弹创造了奇妙无比的音乐。更加感人至深的是,“我”在雨中不仅看到屋顶,还看到自家洞开的窗户,并且看到了正在为“我”和哥哥赶制衬衣的母亲。至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作者对雨如此钟情,原来在茫茫的雨幕中,他真正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挚诚;又为什么对瓦如此怀念,那是因为青瓦覆盖屋顶的家是那样的温馨;而他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也就不难理解了。
  朱伟曾经在评述苏童的小说时说:“苏童是一个情感型的作家,所以他的作品中,真正迷人的其实是在结构中涌动着的情绪。”苏童的散文更能体现这一特点,《雨和瓦》就是典型的例证。《雨和瓦》构思新颖精巧,结构缜密自然,贯穿其中的情感起伏绵延、含蓄隽永,可以说全文由情而发,以情谋篇,因情升华。苏童选择似乎没什么关系的雨和瓦两种事物加以抒写,但却把二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文章开篇先诉诸于读者以听觉,形象微妙地描写了雨和瓦交织而成的音乐的独特之声,并且把乐曲结束在“回家了”的欢呼声中,在此,对家的情思已初露端倪;之后作者又欲扬先抑,先写到自己对青瓦房屋的不屑,随即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想象,通过生动细致描绘雨和瓦创造音乐的过程,把人们引入栩栩如生的画卷中去体会作者情感的全新转变;作者至此并未住笔,反而更进一步扩大记忆和想象的空间,由雨和瓦写到了母爱,此时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对家对母爱的思念才是作者联结雨和瓦的情感纽带,雨不只是自然的雨,还包括人生的风雨,而瓦作为房屋的组成部分,成为家与亲人的象征,正因为有瓦,雨不再恐怖而成为可爱的事物,雨的声音或者说瓦的声音才能形成美妙的音乐。苏童正是在如乐似画的描写中,尽情地抒写了萦绕不绝的亲情,吸引人们欣赏品味。
  《雨和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从中可以看出苏童于散文写作也是娴熟自如,得心应手;认真品读这篇短文,我们将会受益匪浅。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