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树的故事 生的真谛

作者:鞠桂芹




  这是一篇很奇妙的文章。初读,看到的是一个儿童与一棵风华正茂的大树的童话;再读,心开始收紧;读至最后,我几乎没有了读下去的勇气。这哪里是写一棵树的生命流程,它分明是为一种人生、为普天下的父母在细笔塑像啊!
  文章的题目是《树的故事》,整篇也始终以“树”为依托,以童话的笔触铺展“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苹果树长满了苹果,小男孩欣欣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这里是小男孩生命的源头、身体憩息的暖巢,这时候,“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小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再来树下玩了,他艳羡着花花绿绿的玩具,树慷慨地用自己挂满枝头的果子换来了孩子可心的玩具,孩子“开心地离去了”,然后很久不再回来,“树很难过”;树再见男孩时,长大了的男孩正为着无钱盖房而苦恼,树又一次毫不犹豫地让男孩砍光了所有的树枝,男孩“开心离去了”,树也“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树再一次“寂寞和难过”。然而,至此,树仍然没有停下他无私的奉献,用最后的树干为“越来越老”的男孩做了一条船,满足男孩“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的心愿。又过了许多年,“男孩又回来了”,树抱歉地检讨自己:“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而这根也最后做了男孩歇脚的去处,“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树的故事,这更是人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父母与儿女的故事。作者说,“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读文至此,我泪水奔涌。
  多少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父母的依赖和索取,总在有求于父母的时候才回到父母的身边,而父母无论心里有多少委屈与为难,总是一如既往地有求必应,想方设法地让儿女开心。这正是中国的父母啊,为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从求学到工作,从成家到生子,父母总在默默地把自己的生命透支给儿女,从不求回报;然而子女却让满含期待的父母好生冷落。文章最后作者用颇为犀利的语调一语道破:“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这才是作者著文的旨意所在,让我们听听树的故事,听听树的心声吧,它会提醒我们在索取的时候勿忘回报,让我们也看看年老的父母一天天憔悴起来的容颜,看看父母一天天变得枯干的躯体;工作再忙,心事再多,也应该让自己带上明媚的心情在一个周末回家,让孤独的父母体味一下儿女的温情。如此,你自己的未来里或许会少一点遗憾与悔意。
  这篇文章的构思极具匠心。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人们已说的太多太俗,而此文却避开老生常谈,不从父母的辛劳说起,不从父母的期望落笔,而以树与男孩对话的方式,用一棵树的故事,比拟关于人生的思考。既写出了树对男孩的无私供养,又用淡然又凝重的笔调,似是无意般一一对应地写出了男孩在每一次索取之后的“心安理得”;既写出了父母的伟大,也写出了父母的悲哀,这其中就有两条线:树与男孩的对话;树的孤独与男孩的躁动;树是作比,男孩却是生活的真实,一虚一实把一个童话描摹得细腻而又厚重。
  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借助一个童话故事形象地传达出来,一个大家都明白却备受忽视的道理如此深刻而尖锐地划过读者的心灵,让人无可回避;用言近旨远形容此文是毫不为过的。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