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3期


由“沟通”看“文化制约”

作者:周建成




  现如今,报刊林林总总,文章铺天盖地,然而浅薄浮泛者居多,耐人咀嚼者极少;古人云:“体以骨立,文以意成。”那是说“意”是文章骨骼,靠它支撑起整个身躯。如此说来,“意”弱者文必衰柔,“意”强者体必刚健。“辞不妨浅,意欲其深”,根深才能叶茂,意深方可文华,文章要写得深刻独到,关键是立意要高远,理钊《沟通的前提》(以下省称《前提》)即是一篇“意高识远”的杂感。
  在一般人看来,“沟通”无非是借助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交换意见和信息,以达到沟连感情,打通思想的目的,只要双方坦诚相待,何难之有?可理钊先生却指出:沟通是得有前提的,沟通决非易事,也许唱唱反调容易,可将反调唱得清婉悦耳则非易事,因为这需要有超人的“音质”、“乐感”和“演唱技巧”。《前提》的作者完全具备这样的素质,下面的简要分析可以证明此言不虚。文章开篇即以“有人著文,说……”为由头,轻巧地拈出“沟通”这一话题,第二段联想到《红楼梦》中贾政,宝五父子之间的关系,看似仍未超出“有人”之文所论的“代沟”,但已经增添了一道“历史刻痕”,即使这道印痕很浅,也足可见出作者对“深度”的追求。第三段,先言沟通之利,倒也并不新鲜;但一句反问一“倘以这样的标准衡量现今世事,缺少沟通的又岂止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呢?”一使论域得到了横向拓展。需要沟通的确实不只是父母与子女,“官民之间,师生之间,警民之间……上下左右之间”都应当进行沟通。从表面上看“横向拓展”追求的只是广度,其实这广度中蕴涵着深度一因为官民等之间的沟通毕竟要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行文至此,尚缺少十分理性的分析,好戏还在后头。果然,第四段中作者写道:看似“并不繁难”的沟通“委实不易”,因为它需要一定的条件——诚实、平等和宽容。作者大概以为,这三者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平等”,故于第五段主要在“平等”上做足文章。此段开宗明义地指出:“从这样的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中注定是不会有真正的沟通的。”由来已久的等级观念和森严苛刻的儒教纲常使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天生缺少利于沟通的养料,鲁迅在《死地》一文中说过:“人们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确实如此,大概是晋惠帝吧,听说有老百姓饿死,竟然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昏话来。其实,人们的快乐又何尝容易相通?乡下女子想象中的皇后宫妃的幸福生活就是:午后能够手摇芭蕉扇在树阴下纳凉,嘴里嚼着柿饼。《前提》从文化背景上剖析沟通之难的深层原因,确实触及了问题的本质,使文章的立意不同凡响。末段扣住父母与子女、官与民这两对最重要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得出“沟通的到来却需自文化的改造与重建开始”这一结论,实际上是亮出了作者的文化改造观。纵观全文,平起而深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逐步向深度推进,最终使主旨得到了有效的突出。
  早有学者提出“文化制约”这—概念,它是我国许多弊端孕育的“土壤”,《前提》一文从“沟通”这个角度讨论了“文化制约”问题,将我们的思考引向了深部,确乎耐读。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