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心灵的“伤疤”

作者:冉茂易




  十八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性抒情散文《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伤疤情结”,表现出对少男少女的质朴的关爱和牵挂,可谓其青春系列散文中的又一重要篇章。
  “伤疤情结”来自于作家自身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从中学到大学他长期为“伤疤”所累,“伤疤”成了他心中难以解开的结。而解开心结正是这篇散文感情的出发点。文中,作者婚后向妻子提出了长期困扰他的悬而不决的问题:“我的那个伤疤是不是好难看?”原以为好难看的伤疤却被妻子一笑置之,作者哭笑不得,深有感慨地讲述了伤疤带给他痛苦的全过程,不期然引出了妻子为微小的伤疤自卑了好一阵子的心酸往事,作者结合小江的极为沉重的伤疤的故事,最后归纳出:“是不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段‘伤疤情结’?而其本质的原因,是我们对异性开始有了最初的关注?”
  应该说“伤疤情结”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人无完人,包括容貌、身体等方面都难免有不尽人意处。当人的成长由关注外部世界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的第二阶段时,他们发现了自身包括伤疤在内的种种生理缺陷,于是造成心理疾患。基于此,“伤疤情结”的“伤疤”,我倒宁愿它是一个代表生理缺陷或对自身某种不满意的符号,而不是具体实指的“伤疤”。总之,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能从自身找到一些毛病,然后郁郁不乐,呈痛苦状。直到组成家庭转入重新关注外部世界的第三阶段后,他们才能从中超脱出来,敢于正视自己的“伤疤”,正如作者在二十六岁后,取笔名为“玉疤子”一样,此时感觉“伤疤”也是美丽的。
  常言道:“好了伤疤,忘了痛。”而谢宗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告诉我们:“‘好了的伤疤,带来了少男少女心灵的痛。”伴随着性的成熟,少男少女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把目光投向异性时,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容貌和形象,希望自己完美无缺,能获得异性的青昧。可恰在这时,让人痛苦得难以忍受的伤疤被发现了,于是演绎出一系列少男少女爱恨情仇的故事。小江因猫鼻子羞于见人而躲避少女,因受不了奚落而大打出手,因压力过大而未考入大学。“我”因突然发现“伤疤”而十分懊丧,因母亲没照顾好自己而对母亲特凶,因被堂姐烧伤而恨死堂姐,因试图消除伤疤而死劲狠搓,因顶住压力而考上大学,因有意掩藏而竭力靠右。“妻子”也因伤疤而苦恼。作者按照伤疤由重到轻的顺序,串连了小江的故事,“我”的故事和妻子的故事,把本属一篇小说的容量的故事浓缩为散文,真切细腻地写出了少男少女的欢乐与忧伤、痛苦与挣扎、自卑与纤敏,生动逼真地揭示出了少男少女复杂微妙的青春期心理:渴望尊重,要求平等;爱慕异性,喜好表现;唯美向真,要求独立等,把一份“伤疤情结”写得凄恻感人。
  谢宗玉的散丈作品,有不少篇什是关注成长、感悟人生的佳作。《伤疤情结》就是一篇关念和感怀成长的妙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有伤疤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不要让它成为一种心理疾患,不要被伤疤所压垮,要善于化伤疤为动力,要敢于打破伤疤这道沉重的心理防线,去获取事业和爱情的最大成功。这大概是作者真正的命意之所在吧。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