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美:一种流动的存在状态
作者:李光连
所谓咏物,就是描写山川,吟咏风物。当人类社会产生美的观念和美的感受能力之后,文学描写就不再满足于直言其事,需要寻找一种美的表达。散文家于是从自然特性中,寻找与个人心理情感结构相似的对应物,以表达美好的情思: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借助芳草落英,良田美池的美好境界,以寄托其不满时政,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柳宗元借记游永州之山水,泉石,草木, 虫鱼,以排遣愤懑,表达不满现实的心情。散文咏物,可以增加抒情说理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可使文章臻于画境。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欣赏一下《荷上珠》的诗情画意之美。
《荷上珠》是一幅画。在这幅画上,作者首先用简笔涂抹满塘“白莲”:有的“一、两朵,三、五朵”;有的“如团团坠雪”,“似点点随波漂荡的白鸥”。或远观,或近视,既见“白莲”的个体美,又见隐现于满塘荷叶间如点点“坠雪”“白鸥”的飘散美。
画荷花用笔极简,而画荷叶则稍加铺展:“平铺池面者,如碧玉的盘;出水,陆风者,如翡翠的盖”,此画静态的美。“或倾,或侧,或向,或背,或仰,或抑无不绰约生姿”,此画动态的美。下面便脱离实景描写,引用古代诗画,民间小调及民间生活服饰等荷叶文化来赞美荷叶,以丰富描写对象的意蕴。
“我爱荷花兼爱荷叶;爱荷叶,而尤爱荡漾不定的荷上珠”, 由此一转,集中笔墨画荷上珠。先交代天气变化:一阵急雨从天外飞来,继而雨止天晴,“无数颗晶莹的水珠却被遗留在满塘荷叶上”,这为欣赏描绘荷上珠创造了极好条件。荷上珠的美是多面的,风未起时,“它们是未凝固的水晶,软化了的玉。那擎在荷叶面上的,如仙露生成,但有透明的轮廓而体若清空;那躲在叶心的,盈盈如多情的从暗处窥人的眼波”,叶面较宽,水珠因绿底映衬,而轮廓透明,体若清空,叶心狭小,水珠凝聚集中,故如“暗处窥人的眼波”,恰当地描写出水珠在荷叶上不同层面的状态。风起时又是一种美:“颗颗滚动,粒粒圆转,如珠如泪,如丸如串”,好一幅圆珠滚荷图,真是“美丽极了!”“然而抛撒零乱,益发不可收拾”,经不住几阵清风摇动,荷珠尽倾入塘水之中。由此,自然引出:“人世间,每一美妙事物出现,往往伴随着令人徒唤奈何的遗憾”。“一衣带水”,远远道来,渐渐见出作者写“荷上珠”的目的:表达对美的辩证认识一“美”是一种流动的存在状态,是瞬间状态,当你获得“美”的同时,也伴随获得“遗憾”,整个人生都在“美”的获得和“遗憾”的失去,或“遗憾的获得”“美的丢失”之间作钟摆“摇动”。
接着,作者抓住荷、珠、风之间的关系抒发独特的人生感悟:“然而,细细品味,这荷与珠与风之间的关系,似乎又充满生趣和意趣。也许还有点苦趣哩!但能成趣,苦又何妨。”世人普遍追求生趣,却远离苦趣,其实,苦能得趣苦又何妨。
应该说,“荷上珠”已经画完,可以收章止笔了。然而,作者却意犹未尽,顺“荷上珠”动荡不定,圆而未圆的景状,展开美好的联想,对原有诗化篇章再作诗意的升华。
作者说,有朋友问诗,“愚陋如我者”一直未敢作答,今天欣赏“荷上珠”美景,突然来了兴致,诗情涌起,随手写下作答。诗共九句,有四句是李侯(即李白《折荷有赠》)的,改动两个字而已。真正属作者的诗句是:“诗者,荷上珠也。不可圆,不可不圆,而终不可圆,亦终不能圆也。”
从雨中观荷,一下跳到诗的作法,从写景转到写诗,可谓思奇意怪,难以捉摸。然而结合全文,仔细含咀,又觉得诗意缕缕,妙不可言。在这里,“圆”与“不圆”,先后有两重含义。前者,“圆”与“不圆”指“荷上珠”在清风摇动下的自然形态。后者,“圆”与“不圆”喻事物的“圆满不圆满”,指社会事物发展的不同变化状态。写诗,如荷上珠,不可能作得十分好(圆满),但又必要力争写得“完美”,“完美”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而终不可圆,亦终不能圆也”,十分完美的境界,穷其一生也不能达到。岂止诗如此,社会事物也是这样。人的一生总在不断追求,一心觅得完美的理想,然而,人事纷扰,阻隔重重,思也有涯,精力有限,人生难得完美,也不能圆满无缺。故在社会生活中,“不可圆,不可不圆,而终不可圆,亦终不能圆也”。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只存在人生追求过程的“瞬间”圆,与追求结果的残缺不圆。也许正是这种圆与不圆的苦趣,才有无穷的魅力存在。由此看来,最最重要的是追求,若不去追求,则什么也没有。
美,在于过程!美,在于不断追求中!——这可能是作者想说而未明说的诗意内核!
咏物散文必须描写景物,但最忌呆板地雕刻形貌,工于外形酷似,却没有神韵。好的咏物散文要求形神结合,形中有神,神借形出。如《荷上珠》对荷上雨珠的描写:“当荷塘风来,摇动荷叶,那清空体,那盈盈的眼波,由聚而散,由动而变,颗颗滚动,粒粒圆转,如珠如泪,如丸如串,美丽极了!然而抛散零乱,益发不可收拾!”用的是意笔,重在传达荷珠圆转滚动,聚散不定之神,为下面以诗句作结做好铺垫。而“诗者,荷上珠也。不可圆,不可不圆,而终不可圆,亦终不能圆也”一句,则使前文益发神灵飞动,光彩耀目,勾起读者不尽的联想。文止而意不止。设若写到“荷上珠”止笔,甚至可以再加一些笔墨,写得更具体细腻,把题目扣得更紧一些,或许不失为一篇结构完整的散文,但那不过是美丽的“荷叶雨珠滚动”图罢了,还能有多少神韵意趣呢?